由“大公无私”到“只为家族考虑”,这是士大夫集团向着士族门阀转变的重要标志。
关于“世族”和“士族”,其实很多学者都有过精彩的分析。在我的理解当中,“世族”可以是士大夫的家族,因为族中世代有士大夫官员在朝,因此获得了在地方的名望,也就成为“世族”或者称“望族”;而“士族”则不仅仅是一地望族而已,是具备了自朝堂转至家族的士大夫,开始有心经营家族所产生的影响。
“世族”如果是一家,那“士族”便是具有政治等企图以及一定影响力的一族。
“士族”加以“门阀”更是阐明了这种特殊的势力,更加具有“自私”的属性。士族门阀的影响和企图产生之后,族中在朝中任官或者具有军事等方面权势人物,便不再是“士大夫”的范畴,而是更加考虑家族利益的“士族子弟”。
士族门阀,是士大夫阶层在朝中无法实现忠君效果等理想之后,转而开始经营具有影响力和企图心的家族而产生的。这些在当地有着一定影响力和部曲、田产等实力的士族门阀,在日益混乱的东汉末期乱世之中,也逐渐有了想要匡扶汉室、裂土封侯等企图心。
士族门阀在乱世中的影响
你考虑过,东汉末期乱世,割据一方的群雄,是如何起兵自立的?除了原本汉室地方州镇长官,拥有一定的地方武装之外,像曹操、刘备这些原本没有什么底蕴的豪雄,就需要依靠地方豪绅来支持自己起兵。三国乱世当中,很多都是纠结一地乡民和豪绅部曲,加入到某一豪雄势力之中,一步步成为三国豪杰的小人物。
拿曹操举例,他祖父原本就是宦官集团的一员,以此家世起兵自然会遭到天下名士的抵抗。但曹操却招揽了不少地方名士,像荀彧、荀攸、郭嘉等重要谋士,背后都是望族,可并非仅靠才能便得到曹操的重用,其实还是包含了曹操对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各地士族门阀的看重。
而士族门阀在地方也有心想要趁乱世获得发展,因此士族子弟便辅佐各方雄主,参与到了三国乱世之中的争斗当中。各方豪雄想要获得地方士族门阀的助力,士族门阀又想要辅佐雄主建功立业,双方便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刚刚诞生的士族门阀,在三国乱世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士族子弟成为了三国雄主们的座上宾,为三国霸业提供了不少助力。但等到天下局势逐渐稳定之后,这些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士族门阀势力,便想要从完成霸业的雄主手中,获得更多的优渥待遇。
于是,对士族门阀子弟出仕有着更加便利条件的选官法——九品中正制,便应运而生了。魏晋统治者对士族门阀的拉拢
曹魏时期,代汉建朝的曹魏统治者,当然也想要江山永固,那么,对于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这帮功臣,当然也要加以善待和拉拢了。于是,虽然标榜“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是对察举制度的补充、完善的中正制,逐渐成为了曹魏士族门阀势力,得以出仕入朝发展壮大的契机。
九品中正制加剧了士族门阀的壮大,除了因为品评标准中有关于家世出身的标准之外,各级中正官的设立,也是士族门阀得以壮大的重要原因。州、郡中正官,逐渐与地方大族关联密切,随后便成为了地方士族子弟出仕的保障。即便有中正官能够恪守职责,也遭到遍布朝堂的士族势力排挤。
于是,曹魏朝堂之中,逐渐被士族子弟充斥,士族出任“高品”官职,更加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壮大。等到魏明帝曹叡死后,由士族代表司马懿和宗室代表曹爽辅政,便是当时曹魏朝堂士族势力壮大的体现。甚至,等到之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士族门阀势力更是直接压制了皇权,掌控了曹魏大权。
等到西晋之世,司马氏对于士族门阀的态度更加拉拢,不仅继续使用九品中正制来方便士族子弟出仕,更是为了加强与士族之间的联系,利用姻亲等关系,来将士族门阀与司马氏捆绑在一起。西晋时司马氏,与各士族门阀之间姻亲繁多,成为司马氏稳固其地位的重要方式。不过,这种方式造成西晋朝堂官员昏聩,朝局混乱,最终酿成了西晋末期的乱局而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