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大同市来说,人口超340万,古称云中、平城,是山西省地级市。大同地处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一
首先,大同市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的右玉县、怀仁县、应县及忻州市的繁峙县相连,东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安县、阳原县、蔚县及保定市的涞源县、阜平县接,公路里程距太原约290千米、呼和浩特约300千米;为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就大同市的历史来说,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二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今大同市一带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唐朝武德六年(623年)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年)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
三
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国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年),辽国析云中,设立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至元二年(1265年)省云中县入大同。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清朝取代明朝后,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
四
最后,到了1913年,设立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1972年3月,大同市为省辖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个区。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将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归大同市。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2018年2月9日,撤销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设立大同市平城区、云冈区,将南郊区古店镇划归新荣区管辖,撤销大同县、设立大同市云州区。如今,大同市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截至2018年底,大同市总面积达1417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345万人。对于大同市,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