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思于文人士大夫,传统儒家子弟的道德修养

2020-11-28 11:15:19 作者: 家国之思于文

导语: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发展为正统思想之后,在之后的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为了契合统治者的需求所形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更是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大夫所恪守的入世之规范。魏晋时期的嵇康、嵇绍父子,在我看来,是儒家理念的完美践行者,父子两人,历经两朝更迭。嵇康的死和西晋皇室离不开关系,嵇绍的死,也和西晋皇室离不开关系。然而嵇康是被西晋皇室杀,嵇绍则是为西晋皇室而死,或许在旁人看来,嵇绍为西晋皇室而死,是其不孝。但是如果站在儒家大义的角度来看,嵇康父子二人的死不是为一人、一家之死,而是对儒家大义的践行。

1、桀骜不驯的嵇康

嵇康是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当时名望非常高,受到当时很多文人士子的推崇。嵇康推崇老庄之学,追求养生之道,常常出入于山林之间,寻觅采药。由此嵇康也养成了出世的思想,尤其是在魏晋相交之际,不愿意事二主,拒绝为司马氏家族效力。

嵇康

虽然嵇康推崇老庄玄学,追求隐逸生活,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但是嵇康也是一位传统的儒家子弟,其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儒家教育,因此在其内心深处所遵守的依旧是儒家士子的道德操守。尤其是面对司马氏篡权,曹魏皇室大权旁落,随时都有可能被取而代之的时候,这种源自儒家思想本源的追求就在嵇康身上展露无疑。

山涛

司马氏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如果想要取代曹魏,需要得到众多人的支持,而嵇康就在司马昭的拉拢对象之中。嵇康身为竹林七贤,其身份,名望在文坛之中都是非常具有号召力的,如果嵇康愿意为司马氏效,那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士人为其效力。司隶校尉、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都曾去拜会嵇康,请嵇康做官,而嵇康为人桀骜不驯,对钟会极为冷淡,并且与山涛绝交。

钟会

嵇康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使得司马昭对嵇康极为不满,但是由于嵇康当时的声望以及地位,司马昭并未对嵇康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却一直在找寻合适的机会报复嵇康,嵇康的拒绝,使得司马昭为首的司马氏集团颜面扫地,所以嵇康受到司马氏的报复是不可避免的。

2、广陵绝唱

在我看来,嵇康的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却不是因为司马氏,司马氏的报复只是嵇康走向死亡的一个阶梯罢了,真正将嵇康引向死亡的是嵇康所追崇的儒家思想以及相关理念。正是其坚决恪守儒家道德理念,遵循一个士人所拥有的道德情操,最终嵇康选择了慷慨赴死。嵇康之前的躲藏,是源于对篡权夺位者的厌恶,现在的慷慨赴死,是对自己所追崇的儒家道德理念的践行。

司马昭

嵇康的拒绝,源于其不愿事二主之心。在我眼中嵇康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士子,他的道德行为,源自儒家思想,其所作所为符合一个儒家子弟的所有规范。因为在嵇康这样恪守儒家礼教的士子心中,司马氏家族这样的篡权行为,实为不忠。

儒家学说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已然违反了君臣之仪,这也是为什么嵇康屡屡拒绝司马氏的招揽,拒绝做官。嵇康的地位、名望,是曹氏所赋予的,曹魏是其主,而司马氏篡权,自然被嵇康所不容。因此嵇康拒绝为官,拒绝承认司马氏的统治,其目的在于捍卫其所尊崇的儒家观念。

嵇康

一首广陵散,既是嵇康对自己所奉行的儒家道德理念的恪守,也是身为儒家士子为前来送行的三千太学士子所做出的表率。嵇康的慷慨赴死,不是其为了自我名利的得失而为的,而是在努力恪守自己所尊崇的儒家理念——杀身成仁,以自我之死,成就仁义之道。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