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2020-11-28 19:16:36 作者: 北宋的历史其

宋仁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特别知人善任,从而使得像包拯这样的铁面谏臣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另外,他还一度重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名臣进行改革意图建功立业,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可惜改革最终因为受到顽固派阻挠而失败,参与改革的大臣们也相继被贬,范仲淹在这段时期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则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改革虽然失败,但其历史地位却并不低,因为他们的尝试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其中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称道,那就是公元1057年,在欧阳修作为主考官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人才大爆炸——进士科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吕惠卿、曾布、章惇(dūn)等数十位后世名臣。

公元1063年,宋仁宗病逝,由于三个儿子早夭,他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堂侄)赵曙,是为宋英宗。宋英宗是个病秧子,他在位四年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另外这段时期还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濮议”事件——正常情况下他应该称宋仁宗为“皇考”,但他却顺利将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称为“皇考”,成功为亲爹争得了名分,这有点类似于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其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为了改变宋朝一直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上位伊始便重用王安石等人进行变法,而且一改之前联合青唐吐蕃对付西夏的国策,直接攻占了吐蕃青唐地区(面积大约30万平方公里,纵横2000多里,后被司马光放弃),意图进一步对付西夏。可惜的是,宋神宗在接下来两次与西夏的交锋均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也受到了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们的极力阻扰,使得王安石两度罢相,变法措施也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被逐步废除。

公元1085年,因为变法的阻力太大和对西夏的用兵失败,使得年仅38岁的宋神宗在忧郁中去世,其十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滔滔出来临朝称制。高太后本身就不支持变法,于是起用司马光等人将新法彻底废除——但凡变法的就是错误的不对的。司马光这种全盘否定变法的态度,连同为守旧派大臣的苏轼都一度看不下去,难免会仗义执言两句,所以历史上的苏轼可谓两面不讨好——新党上来他被贬,旧党上台他也被贬。

有意思的是,高太后执政时,那些守旧派大臣们纷纷被受到重用,他们唯高太后马首是瞻的“嘴脸”也引得小小的宋哲宗甚为不满。等高太后一去世,亲政的宋哲宗便又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打压旧党,并恢复了部分王安石变法成果,使国势稍有起色。

可惜的是,宋哲宗只亲政六年便病逝了,时年仅25岁。由于宋哲宗唯一的儿子夭折,向太后力排众议拥立端王赵佶为新皇帝,是为宋徽宗。宋徽宗表面上支持改革,但他重用的蔡京、童贯等“六贼”却打着改革的旗号肆意妄为,巧取豪夺,将利国利民的变法变成了为个人谋取利益的方法,弄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从而爆发了《水浒传》中提到的宋江、方腊等人的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后来被成功镇压,但宋徽宗这位艺术家皇帝还是成功将北宋带跑偏——本来军事实力就不行的北宋看到东北的金国日益强大,于是决定撕毁当年和辽国的“澶渊之盟”,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采取“联金抗辽”的政策,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金国大军顺利击败了辽国,而北宋却连辽国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都收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