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寒门子弟的新的晋升机会与现实之下的冲突

2020-11-29 10:30:19 作者: 科举制:寒门

科举考场

首先科举的过程对于古代士人就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拿成熟的科举制度的规定来说,其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只有通过这些考试才可以由一个读书人变为童生、秀才、举人,最终才得以有机会共赴京师,角逐状元之位,其中艰辛,非如今的学子可比。每一个得以胜出的士人皆是万里挑一,每一个士人所经历的苦难,远非一句寒窗苦读十年就可以概括的。

科举士子的试卷

而且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不断的在变化,由四书五经逐渐的扩展,对儒家经义的考察、对社会时政的认识。而且在考试之中,单纯的经义、诗词等都是较为简单的,必经其中的很多都是固定的,有迹可循的。而对时政的认识策论等,不仅仅要求士子对社会有充分的认识,还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都有把握。一个参加科举的士子所要掌握的内容之杂、之广、之多,是无法用数量形容的。

2.士子的无奈

而另一方面就是士子本身所遇到的各种苦难。在古代,培养一个合格的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其中的投资是非常大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男子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力,但是要是想要参加科举,其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读书之上,也就没有时间去参加劳动。因此在唐宋之后即便教育资源下移,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依旧无法去一心读书,准备科举。

私塾

而且就算一个家庭有能力供养一个士子读书,参加科举,其代价也是非常大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书籍,在宋之前,书籍的价格昂贵,一般人家都无法消费,直到宋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的价格才得到了下降,但是其依旧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消费的。其次就是聘请教书者,在古代虽然有私塾可以学习,但是家境好的一般都会选择单独聘请一个老师对士子进行教授,而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笔墨纸砚

最后就是士子学习之中的各种零碎之物,笔、墨、纸、砚等,这些物品在古代不能说是稀缺之物,但是价格也并不便宜。同时一个家庭还要负担这个士子十数年的吃喝用度等,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因此普通人家的子弟根本无法支撑一个科举士子的吃穿用度,在这一方也阻止了相当一批人,对于科举之路,也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1.僵化的科举与僵化的思想

但是由于科举制的巨大诱惑依旧有许多人前仆后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成功攀登之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是诱人的。科举制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时时适用,其必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调整。但是科举制却越变越失败,最终僵化无比,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士人的追求也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变为了对利益的追求。

古代儒生

首先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僵化,面对社会的变化,科举制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反而一成不变甚至更加繁琐。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在所考内容上依旧没有离开四书五经,甚至开始脱离实际,其中所考众多大多为空谈;而且还确立僵化的答题模式——八股文,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使得科举试卷之上的答语根本无法反映士子的真实水平,全是一些空话,都是为了应付科考官。

古代贡院

其次就是参加科举士子的心理变化,在科举之初,士子们因为全新的晋升之路而感到欣喜,无不寒窗苦读,期待有一天得以登入庙堂为官,有所作为,最终名流青史。但是随着科举制的日益成熟,很多士子看到了科举制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开始疯狂的、盲目的追求权力和金钱,科举制成为了其跳板,其也不再有安国济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