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场之外的潜规则
而除了科举制本身以及参加科举的士子之外,还有一类游离在考场之外的人,对科举制的最终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可以称之为古代科举制的潜规则。在武则天创立糨名制之前,考生的试卷是不遮盖性命的,因此阅卷人都是可以看到试卷上的士子姓名。而这也就给了考场之外士子的"作弊"机会。
古代儒生
在当时,参加科考的士子会在参加考试之前拜访当朝一些名士或者官员,因为这些官员或者名士或多或少都会和当时科考的主考官、阅卷官有关系。通过对这些官员、名士的拜访,或者认其为师,参加科考的士子的名士不仅仅会得到了传播,而且还得到了被推举的机会,也有阅卷官就在不经意间得知了某位士子的名字对其有了好的印象,而这也是其试卷加分的重要因素。
古代士子的试卷
而且除了对可考官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的潜规则就是士子本身在试卷上的表现。在如今的考试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将卷面保持整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而古代同样有着这样的规定,参考士子的卷面如果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同样会受到阅卷者的好感,给予更高的评价。而且古代答题用的是毛笔墨水,要想使卷面字迹清晰整洁,需要长久的联系以及深厚的功底。
因此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确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统治阶级,使得封建王朝时代的统治者逐渐由贵族政治转变为精英政治。或许在那个是时代,由于封建礼教、虚假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限制了科举制的公平。但是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科举制的出现,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使得资源得以向能力更高的人倾斜,从而使统治集团的决策更为具有时效性以及现实性。毕竟在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教育已经达到了百分百公平,所以在古代科举制的出现以及施行其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其实与社会的滞后离不开。
参考资料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