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过许多的传闻逸事。其中有一则“歪打正着”的趣事,因为朱元璋强行推行植棉令,有个地方的人想钻空子,可没想到,却成就了“衣被天下”的梦想,改变了华夏服饰发展的过程。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北风潇潇,凌冬将至。现代人如何抵御寒冷?外出时穿着棉服、棉靴,回家时有一床厚厚的棉被,便是很温暖了。然而,古人生产力落后,明朝之前,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棉花为何物,他们如何抵御寒冷?
根据史料记载,古人会尽可能的在被子里装木棉、稻草、芦花等廉价又充实的保暖物品。然而,稻草粗糙,缝隙又大,装在被子里沙沙作响,异常难受。芦花听起来美妙,实则异常轻薄,一被子的芦花也不如一斤棉花保暖。
许多穷人冬日里若是不做好保暖的防备,很容易被冻死。唐宋时期,穷人为了保暖,又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纸衣,也称“纸裘”,简单来说,就是用质地比较坚韧的纸张制作成的衣服,可以抵挡风寒,价格又便宜,可惜它一旦遇水或者雪,很容易破裂。
极有钱的人则会用丝绵制作衣服被褥。他们还会用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皮衣、裘衣,如李白诗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是很豪横的生活状态。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忘不了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为了让冬日里的老百姓有衣服穿,有棉衣棉被御寒,朱元璋在几经思考下,推行了“种棉令”。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大家都冷得要冻死了,为何还不多多的种棉花?非要让朱元璋下强制的种棉令?其实了解古代生产力便知道,古代生产力低下,许多人种地的力气都没有,肚子都吃不饱,如何去种费力的棉花?故此,种棉令推行时,遭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抵触。朱元璋为了鼓励百姓种棉花,便下令:“益种绵花,率蠲其税。”简单来说,就是“种棉花,不要税”。
封建时期的土地并不是免费的,农民若是想种地,一定要交钱收税。而朱元璋下令种棉花免税的消息一出,松江地区的农民的心眼就活动了起来,种粮食是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但是要花钱交税,种棉花不要交税,只要卖一把子力气,来年收了棉花,再把棉花卖了钱,就可以又买粮食了。如此想来,许多农民都加入了种植棉花的队伍,久而久之,松江地区就有了许多廉价而充足的棉花,当地甚至快速发展了纺织业,出现了“衣被天下”的好情景。
根据历史记载,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镇的黄道婆,从小就在纺织业繁荣的环境中长大。在松江地区有了大量便宜的棉花之后,她更加投入到纺织业中,由于黄道婆技术娴熟,也总结出许多经验,她还因为自己的创新意识,革新和传授棉纺织技术和工具,让当地纺织产量增加了许多倍。
黄道婆的技术传出去后,松江一带人民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衣被天下”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全世界。根据历史记载,清咸丰年间,全国远距离销售棉布4500万匹、其中三分之二产自松江府。若是将销售的布匹统一计算,会发现它的长度近10亿米,居然可以绕地球近25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