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才实学的管宁,为何屡次拒绝出仕请求,是对金钱和权力没兴趣?

2020-11-30 22:28:43 作者: 真才实学的管

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他有个儿子公孙康本就有称王之心,又听闻管宁博学多才,但是因知晓管宁无视权力与金钱而且他又对管宁心存敬畏,所以不敢直言。公孙康便多次向管宁赠送礼物示好,以委婉表达希望管宁辅佐自己的心思,管宁十分明白公孙康的心思。

但是管宁深知自己所推崇的"法度礼仪"并不适合时局,也知道教人"法度礼仪"是自己推崇所学的唯一途径了。于是便主动向公孙康表明自己不会辅佐之意,从那以后他便一直在辽东从事教化工作,而一做就是30年。

到了公元223年天下初定,魏文帝开始招贤纳士,就有人向魏文帝推荐官宁,魏文帝便亲自驱车前往辽东。而当时公孙康已死,因为他儿子公孙渊年幼,公孙康弟弟公孙恭继承了他的位置,但公孙恭身体极为虚弱,而公孙渊却才智出众,管宁因为担心二人相争会致祸乱,便选择回到中原,魏文帝也没有见到管宁。

等到管宁回到中原后,魏文帝又下召请他做太中大夫被管宁推辞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明帝还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也被拒绝了,后来魏明帝又多次请管宁为官但都没有成功。

其实魏文帝登基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虽然还是会有一些战争,但是局势已经相对平稳,管宁所推崇的"法度礼仪"相比东汉末年其实有了较多的施展空间,但他为什么一次都没做官,这其实就牵涉到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了。

首先是管宁因长期居住在辽东便与公孙氏渊源颇深。管宁生活在辽东之时常常接受公孙氏多人的资助,虽然最后在离开中原之时,管宁将东西悉数归还给了公孙氏,但是也改变不了曾经接受资助的事实,更改变不了他与公孙氏交往甚密的事实。

而之前管宁担心的关于公孙氏祸乱的事情也发生了,公孙渊不仅公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更是僭号称王反叛魏国,最后虽然被司马懿消灭了,但是也不能改变公孙氏反叛的罪名。

管宁自知若是入朝为官,这件事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若让皇帝因这件事而对自己有所忌惮,那自己将会陷入非常地被动的境地甚至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其次是管宁在接到很多做官机会之时,他年事已高。在魏文帝登基后欲封管宁为官时他已经65岁了,魏明帝初次请他为官之时,他已年近70,甚至到最后魏明帝又欲封管宁为官之时他已经去世了。

而年事已高的管宁身体每况愈下,不仅行走不便而且智力衰退,自然是没有精力去做官了,也更没有精力去应对官场上的争斗了。

管宁一生拥有无数的机会做官,但在临死之前他一次也没有做过官,虽然主要是因为他本人无视金钱与权力,但是确实也存在一些客观的因素对他出仕为官非常地不利。#管宁#华歆#公孙康收藏

有一天,管宁与华歆在菜园子里面锄菜。突然管宁从地里面翻出来了一个小金块儿,华歆看到小金块儿非常欣喜,然后他看了看一旁的管宁,发现管宁却无动于衷,继续低头锄菜。于是华歆赶忙捡起小金块儿收了起来。而此时的管宁虽然对小金块儿视若无睹,但他却对华歆的做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竟然引得管宁与华歆绝交了。当时两个人正在屋子里读书,窗外传来了车马喧嚣的声音,华歆猜想这么大的阵仗定是哪位达官贵人路过,于是便很快跑了出去,想要跟着沾点"贵气"。

但是坐在一旁的管宁却是纹丝不动。而当华歆兴高采烈地回来要给管宁讲述自己见闻之时,却发现管宁很气愤地在用刀从中间割开他俩坐的席子,并对他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而管宁"割席而坐"的这一行为也被后世人当作了典故。

其实华歆捡金子或者出门看达官贵人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是比较正常的行为,但是管宁却与华歆划清了界限,就是因为华歆沾染了"金钱与权利"。由此可见,管宁并不仅仅是淡泊名利而是能做到完全地无视金钱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