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统观念,北方五朝之君与南边四朝之君取位皆不以正,“使全有全国,亦不可为正。”秦、隋之君守之不以善良,“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
我国从长时间割裂走向一致,毕竟仍与周秦以来一脉相承的文明传统相衔接,也与汉文明与鲜卑文明融合相辉映。
另一方面,鲜卑族的文明传统对北朝政治、经济、军事、典章等方面的准则以深刻影响,然后构成了自已独具的特征。
618年三月,宇文明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杀隋炀帝。五月,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立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元吉封齐王。
称帝后,李渊先派世民攫取长安与洛阳之间的河东,然后平定称帝于金城的薛氏父子,然后稳固了关中这块根据地。
武德三年,继平定河西走廊之后,李渊又派世民东征,打败刘武周,康复了对太原一带的操控。
此刻黄河流域构成了窦建德的夏政权、王世充的郑政权与李唐鼎足而立的纷争局势。
李渊派世民东征王世充,夏、郑结盟共抗李唐。武德四年,窦建德被俘,王世充出降。一致华夏的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在南边,李渊派兵先占巴、蜀,再沿长江东下,相继占领长江中游区域与岭南,以及长江下游区域。至此,“北自淮,东包江,度岭而南,尽统之”,南边得以一统。
一致全国后,李渊根据前朝旧制,重建中心与当地行政准则,又修定律令格局,公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朝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准则奠定了根底。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宣告国家大针,正式颁行一系列准则与法则。
一是厘定官制。中心承隋制仍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尚书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担任履行中心拟定的法则。
御史台是中心督查组织,主掌纠察百官与监督府库出纳,为“皇帝耳目”。
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是中心司法组织。每遇严重案件,由三组织一起审理,称“三司推事”。
当地行政亦沿用隋制,为州、县二级。县以下在乡村实施乡里制,在城市居民区以坊为单位,设坊正。乡、里、坊乃最底层的政权方式。
二是公布律、令、格、式。“律”指处置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令”指国家准则方面的专用法令;“格”指皇帝以制敕方式公布的各种禁令;“式”指政府部门的就事规矩与公函程式。其间最重要的是《武德律》。它是《唐律》构成的根底,而《唐律》是传世的最早、最完好的一部法典。
三是实施均田制。朝廷把很多无主田,作为永业田与口分田分配给臣民。民户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人每人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官员按等第受永业田。
实施均田制,旨在使用现存劳力播种土地,康复生产,确保财政收入。
四是实施租庸调制。朝廷在均田制根底上实施的课役征敛,首要包含租庸调制、户税与地税。其间以租、庸、调为正税。客户每丁每年纳粟二石,称“租”;纳绢二丈、绵三两,称“调”;服正役20天,称“庸”。正役以外,农人还须服杂役。
五是重建府兵制。府兵制在隋末遭损坏,唐高祖予以从头整理。“始置军府”,析关中区域为十二道,皆置府。后改“道”为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后每军置将军一人“劝课农桑”。从“督耕战”到“劝课农桑”意味着府兵效果的新变化。
府兵从受田民户中选拔丁男充任。春、夏、秋三时耕稼,冬天习武。府兵的首要使命是轮番到京师宿卫,另一项使命是戍边征防。府兵履行使命时,须自备衣粮与部分兵器。
李渊执政八年多,逐渐消除割裂割据局势,康复整理各项准则,树立起相对安稳的操控次序,构成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为“贞观之治”的呈现作了必要的预备。
武德执政乃贞观之治之前提条件。没有八年的武德执政,便没有日后的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