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体”专利认证一百年

2020-12-21 04:01:19 作者: “仿宋体”专

丁辅之、丁三在兄弟

聚珍仿宋印书局商标批件,1920年

中华书局仿宋头号字样本

聚珍仿宋事务部旧影

聚珍仿宋版创制缘起 (丁辅之1923年印行)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广告

1924年,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版”印制的《四部备要》丛书广告

整整一百年前,时为1920年8月,刚过“不惑”之年的丁辅之(1879—1949,又叫丁仁),收到了一封政府批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字体创造者和运用者。

内务部批第六三五号

原具呈人聚珍仿宋印书局司理丁仁,呈一件呈送仿宋欧体字模暨样本,请注册给照由:据呈称广征宋版书本,精摹字体,出资聘人仿刻铅质活字,精制铜模,范铸铅字,仿宋版格局排成书本,现总计铸成之字有头号、二号、四号及二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合计五种;已摹写样本连续创铸者,计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等字,又创制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凡已制未成之字合计八种,一俟悉数制成即可分次发行。等情并将已制成之头号钢模及铅字等五种暨仿宋欧体字模样本,聚珍仿宋版式样本各二份,注册费五元到部。核与著作权法第七条暨第十三条尚属相符,应准注册。给照今后,续成之字仍应及时呈送存案,合行指示执照,并发此批。

中华民国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署内务总长张(印)

丁氏创造的这种字体,在我国古典书法与现代印刷工业之间架设了一条通道,也为追逐复古风气的国人供给了一种批量制造的规范。丁氏创造的这种“仿宋欧体字”与“聚珍仿宋版”,使得我国传统书本(特别是木板刻印书本)的印制,开端脱节对纯手工的依靠,不再只依靠于底版书写者、刻版工匠以及刻印书本出资人与投资者自身的偏好与特性,而能够成为一种规范化、规模化的工业形式,还能够随之成为全民遍及性质、物美价廉的一种文明熏陶。

为先父编印诗集,丁氏兄弟创制“聚珍仿宋版”

1919年,丁立诚所著《小槐簃吟稿》刊印问世。丁氏并不是什么明清两代的“古人”,只不过清末一介文人。中华民国刚一建立,丁氏即病逝;《小槐簃吟稿》是他的两个儿子(丁辅之、丁三在两兄弟)为其刊印的诗集,以资思念先父。

这一部诗集正文印制运用的是三号方体字,虽形体方正严肃,但却不是市面上常见的横细竖粗的“宋体字”,而是反正笔画结体均匀,富于明亮清明劲挺的楷书意味。

丁氏兄弟从1911年开端谋划为先父编印诗集,却一向觉得当时通行的方形“宋体字”,严肃有余、灵秀缺乏,印行诗集不该该用这么刻板重拙的字体。但是,当时底子找不到,也没有现成的契合其规范的那种“抱负字体”;市面上遍及存有的,皆是沿用、套用或部分修整清代官版刻书规范字体,皆为横细竖粗的方形“宋体字”,形式无一例外。丁氏兄弟想要的那种,流露着娟秀流通楷书笔意,又有稍微连动态势的精雅字体。绝望之余,从小饱读经典、精于书法篆刻的两兄弟心生构思,决意自己着手,刻铸一套符合自己心意的字模。

丁氏兄弟决议广征宋版书本,亲身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本来方案以黄杨木刻字(曾试刻过一批),但工费太大,才决议易木为铅,并赴上海出资延聘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并精制铜模,范铸铅字。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