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曾经叛主,凭啥获得文人第一谥号“文正”?司马光:他真的配

2020-12-21 10:27:28 作者: 魏征曾经叛主

魏征正在经验李世民

谥号被认为是 “国之大典”,其效果有二,一是“谥之为言引也”,便是对有身份的人终身的总结;二是避忌,所谓“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子孙出于孝顺一般都给逝者美称,至少也是中意词,太恶贯满盈的才会得到“纣”“炀”“谬”“丑”这种直接开骂的恶谥。在许多谥号中,士大夫终身为之斗争的最高谥号便是“文正”,“文正”怎么成了最高荣誉呢?这还要从魏征说起。

一、谥号位置的抬升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辍朝五日以示哀思,并追封了魏征一大堆荣誉,什么获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等等,但更要害的是皇帝赐谥号“文贞”(文贞便是文正,宋仁宗叫赵祯,同音而避忌故改“文正”。到了明代,文贞再次出现,却成了二等谥号)。这是“文贞”二字第一次登上前史舞台。

宋仁宗

唐代曾经对身后之事,出于尊重一般都给好词,至少是中意词,比方西汉平帝任内下面暴乱不断,又发生了王莽篡汉之事,但仍旧给他“平”字,这要真按业绩来说,该给他“乱”字才对啊。一方面是好词以示尊重,另一方面就触及了对谥号的另一种解说,即缺啥补啥,他活着的时候缺安全,身后给他补上。这是宋代曾经,不轻易用恶谥的首要原因,只要太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人,才会给他一个直白的臭名,比方隋炀帝。

隋炀帝

但到了宋代,因理学的开展,对“名”“义”特别垂青。程颐是理学代表,他就大肆宣扬谥号的效果,俨然谥号决定论的代表。程颐说:“能致全国于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首要程颐的中心观点便是能获得治世的最中心原因是名善惩恶。然后说“惩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便是现有的奖惩准则都只要一时之成效,但“惟美恶之谥必定,则荣辱之名永存矣”。这样程颐就推出了君主严厉谥号的必要性。

荣誉乃至比官爵都重要,这是宋代的一致。所以自宋代开端,谥号开端直接对应人物生平,包括激烈的奖罚誉赞。

宋代大臣

二、魏征是否配“文”?

谥法中“文”字几乎便是全部夸姣描述词的总汇,比方描述政治才干特殊、勤政爱民,即“经纬六合、慈惠爱民”曰文;描述人品好、学识高、谦恭有礼,即“品德博闻、勤学好问、博闻多见、忠信接礼、敏而好学、德美才秀”都曰文;描述有立异、开准则、传教化,即“能定仪式、经邦定誉、施而中礼、修德来远、修治班制”也曰文。

从这个规范看,政治上有作为,品德好,文明素质高,这都是套话了,这是每个有名的大臣都必备的才干。我们专门看看魏征创立的准则。

唐人

从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秘书省监,到贞观七年(633年)才转为门下省侍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宰相。这5年间,魏征在朝上的效果其实不大。“秘书”从字面来看便是皇家藏书,秘书省便是皇家图书馆,秘书监便是图书馆馆长。贞观三年,李世民刚继位不久,他要应对北面的突厥,内部又要处理朝野对他杀兄弑弟的臭名,为此他只能怀柔李建成旧臣,魏征作为李建成集团的佼佼者,是首要怀柔目标。但荣誉能够给,给实权又不定心,所以对魏征既要用又要防,终究太宗给魏征秘书监的职位,一起加“参知政事”衔,让一个图书馆馆长成了有资历登堂入室的重臣。魏征对李世民的心思心知肚明,所以极力做好本职工作,获得皇帝信赖。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