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古代一种独特的葬俗。葬址一般挑选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同天葬、水葬相同,悬棺葬是一种陈旧奥秘的丧葬方法,它散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 13个省区。悬棺现在散布最会集的当地,是四川珙县洛表乡和曹营乡两地,至今其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 250多具棺材。
斗转星移,天宇浩渺。那一直高悬于峭壁之上的褐色木棺,宛如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感叹号,引来无数人费尽心机地深思:这些重达数百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一般五六十米乃至几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挨近乃至超过了90度;奇怪的是,简直一切的悬棺都置于水流湍急,简直无法攀援的险峻绝壁上。甭说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便是白手爬上去都不可思议。这些悬棺一直像一个疑团萦绕在人们的脑际:古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怎样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山崖绝壁上的?
要解开这个疑团,咱们先来研究一下悬棺葬的安顿方法。悬棺葬共有三种悬置方法: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天然窟窿式,运用岩壁天然缝隙或窟窿,置棺于内。据《稽神记》记载:“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山崖之上。”南朝人顾野王把武夷山中的悬棺墓葬,号为“地仙之宅”。当地的大众也把悬棺之处称为“仙人葬骨”之处,武夷山的一些窟窿因此就有了仙机洞、升真洞、换骨岩之类称法。说悬棺是神仙所为天然不行坚信,但这些说法撒播已久,足以阐明悬棺葬法之奇。
唐张《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景象,方法是从山顶上放绳子把棺木吊下来。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曾运用这种方法,用 辘轳 自山顶上放下钢索,从武夷山白溶洞取下一具完好的船棺。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处理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问题,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放置棺木,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棺木钩拉到预订的方位上?困难之大不可思议。
也有人参照东南亚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方法,提出一种想象:依托绳子、长梯之类的攀援东西,将尸骸、板材、殉葬物品和制棺东西等逐个包裹,借个人的力气运送到选定的窟窿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还有一种说法是:先将悬棺搬上崖顶,或许就在崖顶凿木为棺。然后,将一位娴熟的打桩工拴住放到放置悬棺的方位,打好孔、画好壁画,安上桩头。终究将凿好的棺木拴好从崖顶放下,安放在打上桩头的方位。第三步才是吊下尸身,装入棺内。第四步是吊下盖板,合上棺材,将放置棺材的人拉上崖顶,一具悬棺即放置结束。
与此一种邻近的说法是:悬棺应该是古代人用多个安放在山顶的辘轳,先将人系住从山顶缒下到山崖有洞处选址或许选址做洞,再做好接棺的辅佐事项。然后再将棺木吊下,棺木别的还有几条牵引绳,牵引绳由洞内的人用钩子钩住再由洞内的人合力拖入洞内。典礼完成后洞里面的人再由多个辘轳将人绞上山顶。这项工作需要许多绳子和悬棺辘轳,是多人合力的一项用多个辘轳机械运动的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棺木是古人经过在山崖上修栈道放置的。研究者经重复调查发现,在悬棺邻近的崖壁上,往往有一些桩孔遗址。此外,在悬棺周围的崖壁上,特别是没有凸出岩石做护罩的当地,还发现了许多摆放有序的桩孔遗址。因此,有人猜想,或许是先将匠人从山顶上绑绳吊至山腰,打孔、安木桩,再用原始的滑轮将绑上绳子的棺木往下放,并用长长的楠竹枝将棺木往外顶,避免被乱石所碰。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清许缵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窟窿,下临绝壑,其中有个窟窿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理解为是沉香木制造的话,其重量之重天然又过于一般木棺。这样重的东西,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许缵曾便向当地人讨教,当地人只能供给祖先的传说,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而上”。此说事实,就还存在一种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方法:即运用水位举高,以船载棺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窟窿或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下降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独特景象。而跟着三峡大坝的建筑,这一种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便是古人运用旱季水位举高,用船载棺椁将其运进预先选好的窟窿里,等水位下降后,棺椁便留在了山崖绝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