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会说“元朝失之于宽”?难道,元朝真的施行宽政?

2020-12-21 19:16:00 作者: 朱元璋为何会

朱元璋从前说过“元朝失之于宽”之类的话,而元朝也的确是实施宽政。

有许多史料可查,“元政宽纵”的说法事实不虚。

其“宽”首要表现在吏治宽松、政简刑轻、文明多元、不抑吞并、重商轻税等等各方面。

不多说了,直接上干货。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元顺帝射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依据《大元通制》编定第三部法令《至正条格》,该书序言中,赫然自称“我元以忠质治全国,宽厚得民心”。

如果说,这仅仅控制者的大吹大擂,可以比照一下元末文人叶子奇所著《草木子》一书中关于元朝控制的点评。

该书称:“自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后,全国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这真是一派安靖吉祥的现象。

如果说孤证不立,再看与叶子奇同一年代人丁鹤年所作的《送月特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诗,诗中颂称“力役均平赋敛轻,去者歌颂来鼓动”,大赞元朝的安泰现象为“生逢舜日当尧天,运营表里皆英贤。八十衰贫百无补,茅檐击壤歌熟年”。

乃至,推翻了元朝控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供认“元政宽纵”。

《明太祖宝训》中记载有朱元璋说过的原话:“朕观元朝之失全国,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恩威并重,惟务适合尔。”

朱元璋说这句话的布景,首要是想表达自己实施“猛政”、“重典”是在“惩元之弊”。

但明初大臣刘基、宋濂等人也相同以为元朝太“宽”。

宋濂主修《元史》中屡有说到:“元初,取民未有定制,及世祖立法,本于宽。”

说到这,有人或许会问了,秦施暴政而全国乱,这一点好了解;但元施宽政为什么也会引发全国大乱呢?

其实,元朝实施的“宽政”,更多是文明方面的原因,管理水平不行,管得不行多、不行全、不行严,说白了,便是想管也管不过来。

但是,大众莫非不喜欢宽政吗?有了宽政为什么也会迸发暴乱?

《元史》里其实也作了解说:“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

即施政过火“宽仁”,对公民没有构成有用的束缚,然后怂恿了骚动的迸发。

叶子奇的《草木子》解说得更清楚:“是时,全国承平已久,法度宽纵,人物贫富不均,多乐从乱。”

贫富不均,是古代任何哪个朝代也难于消除的现象,法度既宽,不免就会发生贫者仇富、抢富、劫富、掠富等现象。一旦这些现象没遭受到象样的惩办,相似恶性事件,就会越演越烈。

用极限法推理相象下,宽政的极限,便是无政——无政府社会可不可怕?没有人维持秩序,就没有人会老老实真实遵守规则,你抢我抢我们抢,相互争斗,相互砍杀,然后堕入大紊乱。

而当有野心家参加其间,煽动起民族心情,其所发生的破坏力是适当惊人的。那么,元朝在华夏控制的崩盘,那就见怪不怪了。

朱元璋颁布伐元檄文的时分,也并没有拿元朝的政治说话,只说“元以北狄入主我国”“实乃天授”,供认“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中华,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乃至称誉元朝“与民为主,传及百年”“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配偶妇,各安其生”。

想想看,朱元璋出生于贫穷之家,爸爸妈妈死时连葬身之地都没有,可谓苦大仇深。

但他在征伐元朝的时分,并没象骆宾王发《讨武曌檄文》那样,大曝征伐目标之罪,反而为之“唱赞歌”,这莫非不是十分古怪的事吗?

原因只要一个:“元政”真实过火“宽纵”,真没什么可说的了,就算无话找话地拿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来说,也激发不起民众同仇敌慨的斗志。

事实上,朱元璋对自己早年的悲惨境遇首要是归咎于天灾人祸和世风的不公,对元朝,他是感恩思念地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还有,由于元朝“政宽、刑轻、赋薄”,所以,元末呈现了许多帮忙元朝平定埃的义师,如察罕帖木儿、陈友定、杨完者、李思齐等等,这些人,都是主动毁家杼难,招兵买马,以保护元朝控制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