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共有十六位皇帝。其间,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被称为“永乐大帝”的朱棣。但被后人点评最高的,却不是这两位。而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逝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此刻的大明江山,朝政紊乱,国力日渐衰弱。
朱祐樘继位后,勤于政事,不只早朝每天必到,并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时机帮忙皇帝处理政务。一起,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发起直言进谏,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朱祐樘还拓荒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刻,与内阁一起商讨治国之道,协商政事。
在朱祐樘的励精图治下,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大众殷实、日子休养生息。这段时期,被历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
在用人原则上,朱祐樘遵照唯贤唯德,很多重用贤才之士,形成了“弘治朝中多正人”的太平盛世局势。他待臣下很宽厚,能畅所欲言,从未抽打过大臣,因而,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缓,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适当不易。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勉、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时机发挥才华,呈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良臣大集合。
朱祐樘在内政上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成果便是大力兴修水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处黄河决口,明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明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掌管管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结,彻底解决了江南水运的淤泥阻塞。通过此次管理后,以往水患多发的江南大地,从此水灾顿渐,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成为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在保护国家统一上,朱祐樘也是成绩卓著。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克复哈密。周边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琉球、吐鲁番等,纷繁向明朝入贡。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明孝宗朱祐樘终身仅娶孝康敬皇后张氏一人,没有其他妃嫔。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卧,朝夕与共。这也给他一代明君的形象,增加了一笔亮丽的颜色。
孝宗多难的幼年使得他的身体一向欠好,加之深重的政务也逐渐拖垮了他本就衰弱的身体。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年仅36岁。身后埋在明泰陵。
与朱元璋、朱棣的文治武功比较,朱祐樘并没有那么耀眼的光辉。但朱祐樘在位期间,勤政爱民,集思广益,重用贤才。这在明朝历代的皇帝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有了朱祐樘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大明王朝又连续了将近140年,其功劳乃至可以说超过了他的两位先祖朱元璋和朱棣。
明朝天启年间首辅大臣朱国祯的点评是:“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曾国藩的点评是:“自古英哲十分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当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