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大家风范 感赤子情怀(解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12-25 07:13:25 作者: 览大家风范

图为观众在展览现场观赏。

杜建坡摄(公民视觉)

中心阅览

正在我国美术馆举行的“有容乃大——容庚捐献展”,展出我国已故闻名古文字学家、保藏家、中山大学教授容庚保藏的近300件展品。容庚多年来为研讨而保藏,并将所藏文物捐献给国家,留住了数量巨大的珍品,也表现了文明传承的情怀。

日前,文明和旅游部二零二零年度国家美术著作保藏和捐献奖赏项目“有容乃大——容庚捐献展”正在我国美术馆举行。

容庚先生是我国已故闻名古文字学家、保藏家、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起,容庚便连续将其节衣缩食保藏的文物一批批捐献给国家有关单位和部分。容庚谢世后,后人遵从其遗训,继续将其生前未及捐献的文物捐献给国家。

展览从十月31日展开,将继续至2021年1月3日。观众从近300件展品中,览大家风范,感赤子情怀。

倾囊捐献传精力

“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死后任其流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果来。”容庚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展厅中,一张1978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处颁布的留念奖状,记载着容庚一次性将997张书画藏品捐献给广州美术馆的义举。

奖状以墨竹为底,恰合先生之高风亮节。容庚曾说,“数十年薪水收入,自奉甚微,所有余资尽以购买书本字画器物。这样做的意图,一供学术研讨之用,二可使国家文物削减外流。今老了我将献于国家,以酬夙愿。”容庚的保藏源于对金石书画的酷爱。幼时,容庚先攻篆刻,后习绘画。早年间,容庚便开端有挑选地购藏古籍碑本,后逐步开端保藏青铜器。抗战时,不少文物流落海外,容庚忧心于国宝离散,自感“墨守成规,亦余之责也”,遂以一己之力体系保藏、维护、研讨了一批国之瑰宝。

据各受捐组织不完全统计,容庚及其家族先后捐献青铜器200余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千余件和很多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献之精、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我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容庚捐献的著作,是显示文明自傲的活化石。”在容庚捐献展的留言簿上,有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道:“我爱每一件国宝,谢谢容庚爷爷”;有一般观众写道:“参展进程数度呜咽”;有中山大学学子写道:“先生之风,天长地久”。

珍品佳作展情怀

走进我国美术馆的展览大厅,栾书缶、仲惠父簋、剌鼎等文物静立于展柜之中,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越王剑拓片、毛公鼎全形拓初拓等名贵拓片盘绕于展厅四周。

本次展览分为“莞城文脉彰粤乡”“艺心有寄气自芳”“交契名贤称时誉”“纳藏悉尽报国邦”4个华章,别离展示了容庚的生长布景、学术成果、朋友来往及家国情怀。展品包含容庚捐献的个人书画、篆刻著作,容庚及其家族捐献的青铜器、历代书画、丛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印章以及各类文献材料等。

此次展览是相关文博组织和学者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晶。为全面展示容庚一生保藏,多家文博组织借出保藏藏品,包含我国国家博物保藏一级文物青铜器栾书缶,故宫博物院藏《兰亭八十刻》,中山大学藏《金文编》手稿,广州博物保藏一级文物青铜器仲惠父簋、剌鼎,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一级文物南宋《云山图》、林良《秋树聚禽图轴》、沈周《吴门十二景》册页、文征明《醉翁亭记书画合卷》、董其昌行草《王维诗二首》卷,广东省博物保藏《郭沫若致容庚信札》等。

展品中,有不少容庚保藏或创造于抗战期间的书画著作,其间既有名家之作,亦有容庚与友人的来往书简,还有他自己的描摹和创造。其间,由于无法购入原作,容庚用一夜时刻描摹而成的《苕溪碧浪图卷》尤为引人重视。他曾写道,“自谓生平作画之乐,未有过此者”,从中可见其绘画功力与一起特性。

纵观展品,观众能够深化了解容庚的书画保藏特征。比方南宋《云山图》团扇页,不为时人所垂青,却契合容庚“人弃我取”的保藏之道。从《醉翁亭记书画合卷》《吴门十二景》等著作中,可见容庚保藏追求成系列的特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