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背后隐藏道家文化的密码?

2020-12-25 07:14:07 作者: “书圣”王羲

作者:刘永

(王羲之)

一、家学渊源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被誉为“天下榜首行书”。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故人又称“王右军”。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望文生义,父子二人堪称是我国书法领域中的王者至尊。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善隶书。受父亲以身作则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首要得益于家学渊源。幼年时期的王羲之厚道愚钝,言语愚钝,他七岁开端学书,却表现出过人的书法天分。后来,他从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

十六岁至二十岁,王羲之又改师叔父王廙,得书法众体之妙。王廙工于书画,被世人誉称:东晋王朝南迁,“过江后,为晋代书画榜首”。

王羲之得到叔父王廙的尽心教训、点拨,书艺日新月异。二十岁今后,他的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然后融会贯通了各项书法技艺。王羲之博采众美,集众家之长,又移风易俗,一改汉魏以来的书风,成果了妍美流便的新体。

魏晋时期,士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动,名士风仪成为时髦,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其时的审美情味。崇尚天然、超然物外,魏晋名士们坦率任诞而风流自赏。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布景下,很多名士文人面对险峻的生计境况,挑选了不滞于物、独立特行、超逸世事的不合作态度。他们不拘礼法,寄情山水之间,喝酒纵歌,风流倜傥,表现出共同的“魏晋风姿”,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们所钦佩、慕名。身世于豪门士族的王羲之名士风流,才高盖世,他的书法艺术无疑是这种“魏晋风姿”的最佳表现。

(兰亭序,部分)

二、《兰亭序》揭秘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和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名士相聚在会稽兰亭,曲水流觞,喝酒赋诗,极尽欢喜雅兴。古时称这种聚会为“修禊”,是古人春天在水边嬉游,以恳求安全、祛除不祥的风俗。在这次欢宴之后,王羲之乘兴为朋友们相聚时诵读的诗歌集作序,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

《兰亭序》行文简练,记叙了王羲之和朋友们诗意雅聚、尽情山水、欢喜淋漓的愉悦心境,结束又透露出人生苦短、欢喜易逝的失望心情。词句之间发泄着作者心里的苦闷,表达了他巴望摆脱尘世烦恼的迫切愿望。其书法为行书,即兴书写,本属随意挥洒,信手而就。翰墨却如行云流水,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技艺,乃至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地。难怪被后人称誉为“天下榜首行书”了。

《兰亭序》书卷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文及款字中,共书写了21个“之”字、7个“不”字和7个“一”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态,表现出特殊的技艺。观赏者哪怕是只是品尝其间那个简略的“之”字,也能让人感悟到我国书法用笔之妙境,确实让后世的书法家与书法喜好者们心服口服,拍案叫绝。

一千多年来,行书《兰亭序》成为经典,令很多书法喜好者追慕效法。很多人正是经过观摩学习《兰亭序》,爱上我国书法艺术,从而走入了这门典雅的书法艺术殿堂的。

王羲之对这个“之”字似乎是情有独钟的。咱们知道,我国古人最考究文字避忌,祖老祖先姓名用过的字,子孙绝对不能用。偏偏王羲之的宗族呈现了古怪的现象。儿子叫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叫桢之、静之,等等。

王羲之宗族这些人为什么不避家讳呢?

为此,国学大师陈寅恪经过考证以为,王羲之宗族之所以不避家讳,宠爱“之”字,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天师道的信徒。“之”即“道”,这个“之”字是天师道安排成员的暗号或徽章。也便是说《兰亭序》中的“之”字不只字形美丽,还承载着王羲之的道教崇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