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意味着清廷已对汉族权臣失去控制,慈禧为什么不追究?

2020-12-28 12:53:40 作者: 东南互保,意

1900年6月21日,慈禧自以为是,招集义和团,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而且向全国各地下旨向北京派兵“勤王”。

早已达到一致的东南各督抚直接“抗旨”,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直接通电全国:“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乃至提出,一旦北京无法保全,则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持续与列强和谈。

随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广东巡抚德寿、安徽巡抚王之春等纷繁呼应,在铁路大臣盛宣怀的穿针引线下,各督抚与列强缔结公约,还有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鼎力支持。

合理身处北京的慈禧和光绪面临列强一锅端的危殆时刻,这些本该保家卫国的当地实权督抚们,却与清政府的最高决议计划进行切开,确保东南各督抚绝不会侵略列强在华利益。

从沉着上来说,东南各督抚的行为尽管或许有些争议,实际上也是无法之举。

慈禧用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与列强宣战,可谓滑天下之大稽。假如东南各省真的跟着老太太瞎捣乱,跑去跟列强打,团结一心的时分打不过(之前的两次鸦片战役、甲午战役等等都充分说明了问题),现在竟然让一群“神棍”打头阵,成果可想而知。

何况从第一次鸦片战役算起,我国沦为半殖民地现已半个多世纪,西方的实力由滨海渗透到内地。东南各省鼓起大班经济,各地的钱袋子都和列强休戚相关,轻率出动戎行攻击列强,无异自断财源。

在这些或多或少与洋人打过交道,清楚清朝与外国之间巨大距离的当地督抚们看来,军事上打不过,财务上不敢打,民生上更不能打,不跟着北京城内那个瞎指挥的老太太捣乱,无可厚非。

可是,不管理由多么合理,东南各督抚直接违背朝廷指令的行为,在我国古代显然是被视为抗旨不遵的重罪。可是,他们受到了什么赏罚吗?

完全没有!相反还一个个加官进爵。毫无疑问,至少在那段时刻,清政府的确失去了对东南督抚的操控。究其原因,便是由于清政府兵权、财权都操控不住。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迸发,养尊处优的八旗老爷兵和沉迷于大烟的绿营兵全都一触即溃,加上对外战役的赔款,清政府现已无力应对大规模的平叛战役,便召唤各省举行团练,用“民兵组织”对立太平军。

从此,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勇、李鸿章的淮军等当地装备纷繁登上前史舞台。

要知道,朝廷尽管鼓舞兴办团练,却没有银两来付出军饷。戎行的日常开支都是由各军主帅自己想办法,比方靠着自己的体面向周边各省借饷,比方经过朝廷的授权卖官鬻爵筹钱,比方依托各地的巨贾捐赠。

但这样不稳定的军饷来历,底子不是供养戎行的正常状况。一朝一夕,清廷在下放军事权的一起,又不得不下放当地财务权,曾国藩、李鸿章他们这时手上真是有兵有钱又有粮!

就这样,湘军、淮军的将士只知主帅而不知朝廷,究竟对这些“墨客+农人”组成的当地装备来说,有奶便是娘,谁让朝廷不给钱呢。

湘军、淮军打败了太平军、捻军,克复了这些起义军占有的地盘,朝廷也没东西能够恩赐。加上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又怎么或许拱手让人。所以,团练的将领们摇身一变,成了各地的封疆大吏,尤其是江南半壁,都是这些将领打下来的,天然成了他们的大本营。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自不必说,其他将领也一个个成了各地督抚,一起也是各军“大帅”。钱自己弄,兵自己养,那个名义上的朝廷还能把他们怎么样呢?在他们眼里,大清朝廷、慈禧,不过便是个标志算了。

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灯,天然知道清廷和曾国藩等人此消彼长的实力改变,两边各守自家鸿沟,都尽量明面上不红脸,维持着彼此间奇妙的平衡联系。即使有像“张文祥刺马”那样的悬案,慈禧明知案子背面有曾国藩的纠葛,但也尽量保持着和湘军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