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银卧牛青铜镇,长10厘米,高5厘米,于1956年在安徽寿县出土,战国时期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错银卧牛青铜镇 杨晓君 摄
古人习愤跪坐于地、床、榻之上,必铺席,文献中也称作“筵”。为了避免起身和落坐时折卷席角,需要重物将其四隅压住。青铜镇就是用来压席子四角的用品,完整的一套为四枚,多动物造型,如虎、豹、辟邪、羊、鹿、熊、龟等。
错银卧牛青铜镇 杨晓君 摄
《楚辞九歌》有“白玉兮为镇”的词句,但考古发现中极少见到玉质的镇,质地以铜为多,其工艺有銮金或错金银。
错银卧牛青铜镇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铜卧牛,蟠伏顾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精美的错银云纹装饰,不仅动感十足,且充满神秘气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四字,《周礼·天官·大府》职云:“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颁其货于受藏之府。”“大府”是王室掌管财币货藏的机构,是王室府库的官长,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货贿”,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负责从府库中搬取、清点赏赐品。此器当是大府所藏专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异常精美。
责编: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