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与经营,安西四镇,焉耆与唐朝和西域的关系

2020-12-30 19:21:20 作者: 唐朝对丝绸之

直至贞元四、五年时,悟空回国还记载了唐朝在四镇区域的国王与镇守使“渐届疏勒,时王裴冷冷,镇守使鲁阳,留住五月。次至于阗……王尉迟曜,镇守使郑据,延住六月。次威戎城,亦名钵浣国,正日怖汗国,镇守使苏岑。次据瑟得城卖诠。次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龟兹国王白环……。于此城住一年有余。次至乌耆国,王龙如林,镇守使杨日丰右,延留三月。从此又发至北庭州,本道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时逢圣朝四镇、北庭宣慰使、中使段明秀来至北庭。洎贞元五年己巳之岁九月十二日,与本道奏事官、节度押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程锷等,随使入朝。当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六年二月来到上京。”

悟空在焉耆见了当地的国王与镇守使,而且“延留三月”,阐明唐朝在当地树立的国王管民政、镇将摄军事的操控次序并没有被损坏。不只如此,从库车出土的文书、于阗出土汉文文献来看,建中至贞元初期,安西四镇比以往显得安静。可见,安西都护府在与朝廷隔绝的情况下,仍在四镇施行着有用的当地办理,而且社会次序安稳。

安西都护府遗址

贞元六年,北庭没于吐蕃,“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据守”。尔后,虽然汉文史猜中不见安西四镇的记载,可是出土的文书中却供给了不少四镇的资料。张广达、荣新江先生依据记载“节度副使都督王【尉迟曜】”以及克孜尔千佛洞“贞元七年”文书、“贞元十年”题记以为,龟兹陷蕃当在794年今后,于阗当是安西四镇中较晚陷蕃的唐朝堡垒,而且估测贞元六年和贞元十四年之间,于阗曾一度被吐蕃占颌,但中心又被唐军克复。从吐蕃对西域进攻的线路上看,吐蕃自东向西,必定先攻下焉耆,然后占据龟兹、于阒,因而焉耆陷蕃的时刻要早于龟兹。又据《九姓回鹘可汗碑》,大约从794年开端,焉耆进入回鹘的实力范围。因而,小煎蛋以为焉耆陷蕃的时刻当在贞元十年之前。

结语

丝绸之路作为沟通古代东西方沟通来往的交通要道,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明等方面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与含义。而坐落丝绸之路中段的焉耆,凭仗其杰出的地缘政治优势,斡旋于唐朝与西突厥两大政权之间,并与高昌并立,构成杂乱的四角联络。

唐朝时期的西域

尔后,唐朝对焉耆的征讨与办理,更是集中体现了其对焉耆在西域区域的位置与效果的知道——安身焉耆是唐朝进一步拓宽其在西域的实力范围、操控与运营丝绸之路的条件。唐朝出动戎行灭高昌,设置西州,因而西州成为唐朝运营西域的基地。在这一军事后方的支撑下,唐朝进一步攻下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西域区域的重要据点,开端了与吐蕃等政权在西域区域的比赛。在这些据点中,焉耆成为唐朝向西域区域延伸的触角,而唐朝对焉耆的牢牢操控,是西州安定以及西州与安西都护府之间保持联络的确保。

这段话直接反映了焉耆在唐军抵挡吐蕃与突骑施联盟中的重要性。由此,景龙二年郭元振与宗楚客竭力避免呈现的“四镇危机”,再次被张九龄指出。可见,焉耆因为其特别的地舆位置,一向是唐朝在西域东部把守突骑施与吐蕃结盟的屏障。

岑参有诗云:“昨者新破胡,安西戎马回。铁关控天边,万里何辽哉”,形象且生动地阐明晰铁门关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铁门关地点的焉耆,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含义:一方面焉耆处于衔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的丝路要道上,是唐朝运营西域、操控丝绸之路的命脉;另一方面,操控焉耆可以有力阻挠当时不容小觑的突骑施与吐蕃连兵,削减二者在西域东部区域对唐朝形成的巨大要挟与震撼。

唐时丝绸之路遗址

安史之乱后的焉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调用很多西北兵驰援内地,而西北防务的空无,为吐蕃实力的进入发明了时机。可见,因为唐朝劲旅的撤离而呈现的西域区域对吐蕃的屈服,并不是吐蕃派兵降服的成果,而是唐朝撤兵引起强权政治歪斜的成果。因而,虽然此刻唐朝已无暇顾及西域,四镇与唐朝的交通也多受隔绝,可是驻扎四镇的唐军一向据守到贞元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