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明明最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不行动,反而便宜了曹操?

2020-12-31 18:28:49 作者: 袁绍明明最有

文|格瓦拉同志

魏武帝曹操之所以可以削平诸侯、一统华夏,除了把“足食足兵”的准则发挥到极致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把汉献帝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由此获得以朝廷名义征伐招讨、号令全国的本钱。依照常理来讲,已然“挟皇帝以令诸侯”能带来如此丰盛的“盈利”,那么,作为地盘最广、号召力最强的军阀,袁绍更应该争先恐后,以便成果一番大工作,但他终究却没有这样做,似乎是失算备至。

袁绍剧照

事实上,攫取冀州之初(191年)和汉献帝从长安冒死逃回洛阳后(196年),袁绍曾在大谋士沮授的主张下,两度滋生出想派兵迎奉皇帝的主意,但终究都不了了之。公私分明,袁绍之所以两度间断迎奉汉献帝的方案,绝非由于生性优柔寡断、目光肤浅,而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要,在袁绍看来,汉献帝并非合法皇帝。众所周知,董卓在废黜少帝刘辨、改立献帝刘协一事曾遭到部分朝臣的对立,其间便包含袁绍,而他也由此被排挤出朝。因而,尽管献帝坐了全国,但在袁绍的眼中他不过是董卓的傀儡,底子不具有合法性。不只如此,为了对立董卓集团,袁绍在关东纠合同盟军时,还计划拥立宗室刘虞为皇帝,只因后者坚决不愿听命才作罢。

汉献帝剧照

尽管没有完结另立朝廷的希望,但袁绍仍然不愿供认献帝的合法性。原因无他,袁绍以征伐董卓的名义起兵,而由于献帝跟董卓是一种变形的“共生”联系,那么讨董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无异于推翻献帝。假如袁绍转而供认汉献帝的合法性,那么讨董军事行动(包含征伐后来的李傕、郭汜)便失掉正义性,而袁绍靠此堆集起来的威望和声望也将化为乌有,这是他肯定不能承受的。

其次,在袁绍的眼中,汉献帝是一个“棘手的山芋”。诚如谋士郭图和大将淳于琼所言,假如把汉献帝迎奉到河北,那么出于君臣之道,袁绍有必要事事要向皇帝奏报,假如遵守皇命,那么自己的威望便会不断被削弱,而假如抗旨不遵,则难免会引起全国人的声讨,无论怎样看都不合算(“今迎皇帝,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引文见《后汉书》)。

曹操剧照

有人可能会拿曹操“挟皇帝以令诸侯”来辩难,证明傀儡皇帝非但不是“棘手的山芋”,并且还能给当事人带来无穷尽的政治“盈利”, 由此得出袁绍不愿迎奉献帝,乃是才智肤浅之举。其实这样说并不恰当。曹操从汉献帝身上榨取到很多的“剩余价值”不假,但在他能彻底控制住皇帝之前,曾面临过一系列政治暗算,略微举措失当便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关于挟制皇帝所需面临的危险,无论是曹操仍是袁绍,必定都会有清醒的知道。不过,曹操由于身世下贱(宦官养孙)、形象欠安、政治号召力极弱,他没有其他挑选,只能靠迎奉汉献帝来号令全国。反观袁绍,不只身世高贵、形象气质佳,并且政治号召力极强,底子不需要再凭借汉献帝来扩展影响力,天然也就没必要去面临那些政治危险。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

终究,袁绍忧虑汉献帝与河北世家大族合流,要挟自己的位置。了解前史的朋友都清楚,东汉是个世族占有分配位置的朝代,各州郡内部的世族之间常常相互联婚、结盟,以此来保护共同利益,除作为“全国共主”的皇帝外,他们绝不愿容易承受外地宗族强加的控制。就袁绍来讲,其所属的汝南袁氏尽管是豪族,门生故吏遍及全国,但根基究竟还在河南,若想在河北安身,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难免会发生这样的顾忌,即一旦把汉献帝迎奉过来,那么河北的世家大族们很可能便会联合起来,以拥护皇帝为名限制他,然后构成两个权利中心,并经过逐渐减少权利的方法,终究将自己的实力赶出河北,完成“冀人治冀”的愿望。更何况,活跃倡议迎奉汉献帝的沮授正是河北世家大族的代表,便更是增加袁绍心中的疑虑、忧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