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虽乱,山河犹在,唐肃宗收复两京

2020-12-01 08:01:30 作者: 安史虽乱,山

以有趣的方式叙说历史故事,从百态的人生感悟至理名言,这里是浦安国学堂,请帮忙关注一下哦,作者创作的路上感谢有您的支持哟!

#历史##历史那些事##国学#

当时有不少大臣投降了叛军,如东京就有受叛军官者陈希烈、王维等300余人,这些人均被逮捕下狱治罪。肃宗还专门任命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湮为详理使,与御史大夫崔器共同审理陈希烈等人降叛军之罪。吕湮、崔器认为诸陷叛军官员皆背国从伪,按律都应该处死。肃宗也想如此,以杀一儆百。但李岘却说:“叛军攻陷两京,天子走保蜀中,人们各自逃生。这些陷贼官都是陛下亲戚或勋旧子孙,现在一概以叛逆罪处以死刑,恐有乖于仁恕之道。并且叛乱还没有最后平定,河北未下,群臣还有许多陷于叛军。如果从宽处置,是开其自新之路,如果全部诛杀,是坚其叛逆之心。《尚书》有言:歼厥渠魁,胁从罔理。吕湮、崔器只是死守律例,不识大体。希望陛下深加考虑。”

双方意见不一,争论了好几天。最后肃宗还是听从了李岘的建议,将陷贼官分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达奚珣等18人被斩于城西南独柳树下,陈希烈等7人被赐自尽于大理寺,应受杖者皆杖于京兆府门。只有安禄山所任命的河南尹张万顷因为在叛军中保庇百姓而被免罪,大诗人王维则因为在洛阳时写诗表达他对唐廷的眷念之意也被免罪。

[李岘,字延鉴,李唐宗室子弟,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孙,曾任京兆尹,宽政惠民,勤政廉洁,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灾,玄宗深为忧虑。宰相杨国忠因为李岘不肯依附自己,便将灾荒归咎于李岘,贬其为长沙太守。李岘当京兆尹时,由于治理有方,粮价低而稳,百姓欢心,结果李岘一走,粮价飞涨,百姓恐慌。于是长安流传“欲粟贱,追李岘”的说法,意思是要要想使长安粮食价格低廉,最好是把李岘追回来。杨国忠为了隐瞒灾情,故意找到了一穗饱满的稻谷,拿给玄宗看,胡说道:“雨下得虽然很大,但决不会影响庄稼收成。”当时杨国忠擅权,无人敢站出来说出实情。玄宗心中其实也不大相信,退朝回宫后,见左右无人,便问心腹宦官高力士:“淫雨连绵不断,天下怎么会没有事呢?你不妨据实告诉我真实情况。”高力士叹了口气,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赏罚无章,法令不行,以至阴阳失度,天灾人祸不断,天下怎么还能太平呢?群臣都不敢直言,我也只好不再多说什么了。”玄宗听后默然无语。高力士表面上是不再多说什么了,潜台词是明显的。满朝文武,无人敢揭露杨国忠的劣行,偏偏高力士说出了实话。但玄宗太过宠爱杨贵妃,对杨国忠也就听之任之了。可见高力士确实得到唐玄宗的充分信任,也因此获得了令人畏服的权力,但没有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李岘与妻子独孤峻的墓志于2000年在西安出土,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

而那些死也不肯投降的名士则受到表彰。汲郡(今河南汲县)青岩山有个名叫甄济的隐士,因为操行高尚而名声在外。安禄山没有谋反之前,聘请甄济为采访使和掌书记。甄济感觉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便假装中风,辞官回家。安禄山称帝后,念念不忘甄济,派心腹蔡希德带领两名刀斧手来召甄济,倘若甄济抗拒,便就地处死。结果甄济自己伸着脖子,等着刀斧手行刑。蔡希德颇为不忍,于是没有杀他,回去告诉安禄山说甄济患了重病。但即便如此,后来安庆绪即位后,也派人强行把甄济抬到洛阳。幸好一个多月后,广平王李俶就率军收复了洛阳。肃宗任命甄济为秘书郎,让他住在三司馆舍,令那些受叛军官爵的大臣对其列拜,以此来让那些人心中惭愧。

两京收复后,安史之乱进入另一个阶段,留守范阳的史思明逐渐替代安庆绪成为另一主角。安庆绪逃出洛阳后,惶惶不可终日,一路奔至邺郡(今河南安阳),才算安定下来。但其最得力的大将李归仁率领精兵曳落河及同罗、六州胡兵数万往范阳而去,沿途路过之处,大肆劫掠,人物无遗。留守范阳的史思明对此很是惊惧,先埋伏下精兵,再派人去招李归仁部,曳落河与六州胡兵都就此投降了史思明,只有同罗兵不肯听从,结果被史思明打败,财物被史思明夺走,剩余的同罗兵逃归其国,史思明一时实力大增。安庆绪畏惧史思明势力强大,派部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到范阳调遣史思明的军队。史思明心中不平,范阳节度判官耿仁智趁机对史思明说:“你现在位高势重,别人不敢进言,我愿冒死进一言。你为安氏父子尽死力而战,是迫于其凶威。现在唐王朝中兴,天子仁圣,你如果能率所部归顺朝廷,必转祸为福。”其裨将乌承玼也说:“现在唐朝复兴,安庆绪朝不保夕,你何必为其卖命而死!如果归顺朝廷,以赎前罪,易于反掌。”于是,史思明决意归顺唐朝。肃宗闻讯大喜,封史思明为归义王,继续担任范阳节度使,他的7个儿子都封了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