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虽乱,山河犹在,唐肃宗收复两京

2020-12-01 08:01:30 作者: 安史虽乱,山

史思明投降唐朝后,河北郡县除安庆绪据相州外,其它州县都重新为唐所有。不过,史思明只是出于利益考虑,不愿受制于安庆绪,投降唐朝不过是权宜之计。半年后,史思明再次反叛,并与在邺城的安庆绪遥相呼应。唐大军包围邺城,安庆绪为了保命,不得不以出让皇位作为交换条件,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利用唐军指挥不一的弱点,解了邺城之围,但叛军再一次发生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留下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引兵北还,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并且在半年以后重新攻陷洛阳。唐朝方面再度陷入被动局面。就在这个时候,叛军再度发生内讧,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代父自立。唐帝国此时已经是代宗执政,见叛军势力依然强大,便再次向回纥借兵。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与回纥联军开始进攻。史朝义与部下商议应对之策,部将阿史那承庆说:“如果只是唐军来,我们应该拼力与其战,如果与回纥兵一起来,则兵锋不可抵挡,应退守河阳以避其锋。”由此可见回纥兵的精锐确实在相当程度上震慑住了叛军,但史朝义没有听从。唐军到达洛阳北郊后,在横水列阵,叛军以数万人马应对,并立栅自守。唐将仆固怀恩在西原摆开阵势,派骁勇骑兵与回纥兵一道,从南山出栅东北,内外夹击,大败叛军。史朝义听说后,亲自率10万精兵来掠阵。叛军阵势严整,唐军几次冲杀,均巍然不动。唐将镇西节度使马璘说:“事情危急。”竟然单枪匹马地冲入敌阵,夺得叛军两面盾牌,左右突击。叛军阵势开始松动,唐军趁机进攻,叛军大败,之后一蹶不振,一败再败。史朝义北逃至范阳,遭到守军拒绝,走投无路,自缢而死。长达7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马璘,岐州扶风(今陕西扶风)人。他出身将门,祖父马正会为右威卫将军,父亲马晟为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不过,马璘自幼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成了孤儿后,整天到处游荡,无所事事。20岁时,马璘偶然读到《马援传》,名将马援的事迹对他有很大的触动,尤其是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一句时,马璘情不自禁慨叹道:“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于是投军,在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都督府,在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效力。由于屡建奇功,累迁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安史之乱后,马璘率3000精兵至凤翔护驾勤王。肃宗见马璘谈吐不凡,甚奇之,当即寄予厚望。后马璘因功出任镇西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