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对于推动晋国历史研究的进步,功不可没。数十处两周之际考古墓地的发掘,大批量的青铜器、玉器、石器、贝器、骨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尤其是对大量青铜器铭文、玉器铭文的专业解读,使得遥远的晋国历史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晋国如何从一个方圆百里的二等诸侯国一步步地与齐、秦、楚等大国并驾齐驱的历程也逐渐变得明晰。可以说谢尧亭先生以考古学的专业知识有力地推动了晋国历史的研究步伐,使得晋国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领域。
细节入手的文博研究范式
谢尧亭先生的《晋国兴衰六百年》一书共24万字,全书共分为概述、叔虞封唐、燮父改晋、西周时期的晋国、翼与曲沃、故绛、新绛、三家分晋、晋国总论、结束语等十个章节。此书总体上也是以时间为主轴,将晋国历史按照西周、春秋、战国等时间段依次叙述,以政治事件为主要切入点,辅以人物评论、地名解释、考古释疑、文化论辩,将晋国的兴衰过往,依次展开,在普及晋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此书的可读性与释疑性大为增强。
与过往的晋文化研究类书籍相比较,谢尧亭先生此书最为突出的亮点为“细节入手的文博研究范式”。
比如两个唐叔虞的提出、唐叔虞始封晋国时应该是个成年人、怀姓九宗的解读、燮父究竟有没有迁都、晋国的族群问题、晋文化对商文化的排斥、霸国倗国与晋国的关系、曲沃到底在何处、晋侯鸟尊的故事、赵氏孤儿的内幕、侯马盟书的内容、晋国的墓葬制度、晋国的乐器与乐师等细节问题,过往的研究书籍要么没有涉及,如霸国与倗国都是2000年以后才出土的,之前名不见经传,史籍上都没有记载。
要么一笔带过,如燮父迁都的问题,唐地、晋地、翼邑、绛邑,虽然出现在很多史籍之中,但是并无深入的解读;要么语焉不详,比如晋国的族群问题,怀姓九宗究竟是周人抑或是亲附周人的商人,还是西北地区的戎狄?
又如“晋国的乐器与乐师”这个小节,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对于晋国的礼乐制度做了考证,尤其是对子犯编钟与乐师师旷的解读,更是将乐曲与国家的治乱兴亡联系在一起,阐释出晋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无形中使得人们倾向于将晋国的编钟与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说,正是因为该书从诸多历史细节入手解读历史事件的研究范式,不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比较引人入胜,而且对于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来说也具备较高的参考意义。
普及文化的雅俗共赏文本
由于晋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学者进行研究。比较有名的有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西周史》《古史探微》《战国史》;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春秋左传研究》;常金仓先生的《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晋国史纲要》(与李孟存合著):晁福林先生的《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李孟存先生的《晋国史》《晋国人物评传》(与李尚师合著)等。
但是读上述著作,略微感到遗憾的是:其一,上述专著中,除《晋国史纲要》及《晋国史》为专门的晋国历史研究著作,其余多为断代史性质的历史文集,只是其中部分章节涉及了晋国历史。其二,上述著作多为专门的学术研究性质,受众群体多为专业人士,在一般读者大众中普及性不算太高。有鉴于此,如何在坚持学术操守,弘扬历史传承的前提下,在大众读者群体中以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晋国历史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谢尧亭先生的《晋国兴衰六百年》一书在前言中谦逊地认为此书为考古学范畴下的地方文化史研究作品,在封面上标注为“山西文物精华丛书”。
谢先生在前言中花了很长的篇幅介绍考古学对于历史学的研究价值:考古发掘可以大大丰富人类对于历史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探知过去的欲望,但考古学需要满足时间、空间、文物、人类四个维度,只有四个维度相结合,才能探索历史和科学,当然,这依旧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