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鞋从古至今都一个样?开局一张皮,进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2020-12-01 19:19:43 作者: 你以为鞋从古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中外生活史1#中国古代史70

鞋作为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抗寒防水等实用功能以外,还承担着区分等级的政治功能。在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全球服饰审美趋向同一,很多传统鞋类更改了样式甚至消失不见了,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鞋子的样式丰富繁多,随着时代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早期鞋类的演进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就已经开始用锋利的石器切割野兽毛皮制做衣服与裹脚。所谓“食其肉而用其皮”,古人常将兽皮切分为一张张小片,然后用藤条、皮条将足部捆起,这样制成的“裹脚”能够起到保暖、御寒与保护脚腕等部位的作用,使得在林间、沙地等硬质地面上活动起来更加方便。

原始的“裹脚”

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址出土了许多样式精美、色彩斑斓的缎面鞋。此时国人的造鞋技术已相当精湛,包括鞋的缝制、鞋料的选用和鞋身的样式都十分考究。除此之外,民间百姓常穿用芦苇、稻草或蒲草等植物编织的草鞋。这样的鞋通常鞋面宽大,鞋带依据本人脚围可做微调,鞋身透气而轻盈,特别适合渔夫、贩夫等需要长时间站立或移动的人穿。

周代还出现了双层鞋底的“舄”[xì],上层用皮料做底面,下层用木制鞋底。这样一来,鞋子的“鞋身”与“鞋跟”正式分离开来,为今后出现更加丰富的鞋类造型做下了铺垫。舄,本是王侯在祭祀活动中穿的鞋,这类鞋子的鞋身一般装饰华丽,可按阶级的高低饰以不同形状的玉片,生活中一般不大常见。

周人

周代与春秋时期出现了模仿胡人风格而制的“靴”,靴与鞋的区别常按用料、鞋帮长度来区分。皮质靴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常见,皮毛的抗风性与耐用性较强,能够承受得起游牧民族频繁的迁徙活动。在骑兵训练中,工艺更加精致、用料更讲究的专用马靴也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这种短靴鞋帮更短,常选用硬皮鞣制,曾一度在北方邦国流行。

春秋时期风靡北方的马靴

二、制鞋艺术进一步人性化、实用化

秦国由于多养马,穿皮靴就成为一种大众时尚。秦代以后,由于西北秦人加速了同中原国家的文化融合,这时开始出现了风靡全国的“木屐热”。木屐是一种较为灵便的日常用鞋,适合在泥泞的硬土上步行。这也说明,秦人对通行全国的驰道、步道的修葺,以及对城市路面的修复等,都为木底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们选用不那么“贴脚”但鞋身高出地面的木屐,以免泥水浸入鞋体,提高了鞋子的通用性。

据考古资料显示,兵马俑所穿的麻料鞋是士兵们在战场上常穿的一种“军靴”,这种鞋的鞋底制有紧密排布的“钉头”,样式很像我们喜爱的“双星名人足球鞋”。这种设计是为了增大鞋底的摩擦力而刻意为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人设计鞋履的思路与今天的我们相差无几。怪不得秦军的战斗力这么高,应该与他们的军备后勤有不小的关系。

兵马俑·跪俑的鞋底

从汉代到魏晋,国家由极盛的大一统转入大分裂时期。汉代宫廷的鞋子一般丝制较多,鞋身造型开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双丝履造型就十分独特,履身用青丝线缝成,鞋帮又浅又直,鞋头上翘,鞋底选用麻线溜边,从而增强了鞋的“趁脚性”和实用性。

马王堆青丝履

魏晋时期的鞋履又开始沿袭了胡族风尚,装饰花哨、配饰兽纹成为时人的流行元素。此间较为有趣的故事是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这种鞋是在基础款木屐的造型上改造而成的。据说家资甚巨的谢灵运特别喜欢登山,他觉得传统的木屐走起山路来十分硌脚,鞋子的两跟会为登山人带来极大的阻力。他灵机一动,将木屐的前后两个鞋跟改做成“可拆卸”式鞋跟,上山时便去掉前底,下山时去掉后底,这样灵巧方便的鞋式就被后人沿袭了下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