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何能终结“百家争鸣”现象?

2020-12-01 22:36:01 作者: 儒学大师董仲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能在西汉的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不只是西汉,因为他所开创的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汉后的朝代都予以了采纳。董仲舒也从西汉的名人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儒学大师。能够终结自先秦持续到汉代的百家争鸣现象,董仲舒“凭什么”?

一、董仲舒与“百家争鸣”

先秦时代,各种各样的学说派系蓬勃发展,为了追求各自心中的“大道”而互相竞争、互相促进。这些学派的代表有儒家、道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这些学派与其思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摆在各国君主面前,就看他们识不识货。这种先秦时代文化、思想上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到了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百家争鸣跳下历史的舞台,儒学得以从百家中胜出,成为古中国的正统思想。

二、秦汉用道而不抑他道

这里的汉,指的是汉武帝之前的四位皇帝所统治的时代。包括高祖、惠帝、文帝与景帝四位皇帝。而在汉之前,大一统的秦代为何没有终结百家争鸣呢?要知道在这些皇帝的统治时期,基本上也只应用一种学说。

1.用道而毋绝道

秦之强盛,在商鞅变法。商鞅属于百家中的法家,除商鞅之外,战国时代法家学说的代表还有申不害。商鞅在秦国推行法家政策的效果人所共知,申不害在韩国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申子相韩”期间,韩国国力强盛甲兵壮足。

虽然处于四战之地,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成之法家,也没有破坏其他学说。在韩昭侯及申不害过世后,法家在韩国的地位日渐下降,韩国也最终灭亡。秦国采用法家学说,同样没有打压其他学派,因此秦虽是大一统朝代,却没有终结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承秦命,汉帝国刚刚建立之时,不可不说已经弱到极致。就连给天子拉车的八匹白马,在整个国度都找不出来。其他的大臣、黎民就更不用说了。国家处于如此百废待兴的局面,汉帝国高层抛弃了秦时使用的法家策略而选择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短短几十年就使汉帝国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帝国。

道家为汉初的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汉帝国得以强盛的基石。即便如此,其他学派仍然没有被终结。直到汉武帝上台,一改之前对匈奴和亲的政策,以强盛的国家为后盾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而儒家对于汉武帝来说更适合,因此他选择了儒家,选择了董仲舒。可能他也没有想到,正是他与董仲舒一手促成了百家争鸣时代的彻底终结。因为在此之前,其他皇帝采用一种学说治国时,往往不会打压其他学说,甚至使其灭亡。因此在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百家争鸣的状态。当他公开地、强硬地插手,百家争鸣被终结的结局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三、为什么董仲舒能够终结百家争鸣?

历史选择了儒家,让它作为文化继承者,让它统领中国文化两千年。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诡辩的纵横家、顺应自然的道家、务本的农家等众多学说中,为什么是儒家胜出?

1.适应汉武帝北伐匈奴的雄心

自西汉立国以来,对北方匈奴的政策都是防御以及招抚,无论是汉初还是文景时期,都不愿北伐。汉高祖曾北伐匈奴,却大败而归。匈奴王甚至曾向吕雉求婚说:反正你们的皇帝已经死了,不如嫁给我(刘邦崩后,西汉前后少帝在位吕雉掌政时期)。

国内哗然,多位将军大臣上奏请求出击匈奴。而吕雉出于西汉国弱的情况选择了隐忍。她回复匈奴王说:“妾身年老色衰,不适再嫁。”吕雉之后,西汉采取的“无为治国”策略不仅改变了西汉的经济面貌,也改变了大臣们的心态。大臣们不愿再起刀兵,对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形成了极大的压制,其中的代表就是窦漪房。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