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程靖 周安娜 许明 蔡黄浩
“能做一点算一点,和大家一起合作,把星际移民项目做出来。”
你可能不会想到,这样一句豪言壮语来自一个高三学生。
10月31日晚,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顶尖科学家代表、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代表、小科学家共同出席。
(图说:汤杰在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上演讲。)
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汤杰作为小科学家代表,在会上讲解了自己与天体物理学的缘分:5岁开始接触天文学的书籍和纪录片,高二时跟随厦门大学教授展开《木星与地球之间的洛希瓣双星吸积模拟》研究,用科研实践畅行童年时期关于星际穿越的想象。
汤杰说,2019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电影高潮部分描述了地球接近木星时,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吸住的现象,这是一个典型的天体物理学现象“洛希瓣溢出”。
“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吗?会如何发生?”抱着这样的疑问,汤杰参加了2019年中国科协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在厦门大学天文学教授的帮助下,通过建模手段模拟了三种地球距离木星越来越远的过程,而他得出的结论与《流浪地球》正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 是木星大气层会被地球捕获,而非反之。
汤杰提到,除了天体物理学现象,电影中有关人类移民太空的愿景也给他很多启发。由于气候变化、化石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消耗、环境污染、生活条件恶化、太阳膨胀……地球面临的种种负担,迫使人类在宇宙中寻找新的栖息地。
在汤杰畅想的星际移民计划中,如果人类在其他星球上拥有栖息地,可以进行高效的太空采矿,建立新的工商业,同时给很多人提供就业机会。
在接受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采访时,汤杰说,从5岁起,父母就经常带自己到图书馆看书,自己从书本中发现了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兴趣;小学四五年级时,自己每天都会看天文和物理学的纪录片,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
汤杰认为父母的教育眼光很长远,尽管所从事的职业与天体物理无关,但他们在尚不知道儿子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能够提供什么帮助之时,就给了孩子自由寻找、自由发挥的空间。
汤杰说,除了《流浪地球》,他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星际穿越》和《太空旅客》:前者建立在真实的物理学假说的基础上;后者太空飞船使用的可控核聚变动力、人类休眠技术,和星际移民的计划,都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汤杰说,希望未来能做一些事情,去实现星际旅行的目标。
在演讲中,汤杰引用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克恩伯格的一句话:“所有科技最后都要落实到应用。”
(图说:演讲结束后,汤杰(右)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交流。图/纵相新闻)
在接受纵相新闻记者采访时,汤杰提到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该计划是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实施的。目前该计划的重大工程——托卡马克装置已启动安装,有望在2025年首次开机,氘氚聚变实验则预计于2035年开始。汤杰认为,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一定可以逐步实现,“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汤杰说,“这些技术会让星际旅行变得可能。”
提到自己的兴趣与梦想,谦虚的汤杰说,“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一些事情,慢慢地实现人类星际旅行的目标。哪怕有些事情没法实现,但’做一点算一点’。”
汤杰提到,目前所有的电子通讯技术都源于上世纪的量子力学和电磁学研究,“把理论应用到实际,我觉得这是我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