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设置到聘请老师,全部由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负责。没有老师,他们就请来了留学时的同学陈植、童隽和蔡方荫;没有现成的课程,他们就仿照宾大开设课程,全部采取英美式的教学方法。
林徽因担任教授美学和建筑设计、雕饰史等课,还教专业英语课,工作之余还常和梁思成到北陵去测绘。在学生们的印象里,林徽因学识渊博,谈锋犀利,听她的课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还记得,在上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第一堂课时,林徽因把学生带到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前,以现存的古建筑作教具,让大家从这座宫廷建筑的外部去感受建筑与美的关系,还由八旗亭讲到了八旗制度,博古通今,引人入胜。
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校长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以其象征东北地理特色及其气魄的长白山和黑龙江而独受青睐,并获得400元奖金。
林徽因后来因病辞去教职返回北平,梁思成不久后也随之离开,但他们一直心系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发展,在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梁思成还特意给他们去了一封信。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了沈阳,摧毁了东北大学。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仅仅存在了三年。但是这个只办了三年的建筑系,却培养了一批像刘致平、刘鸿典、张溥、赵正之、陈绎勤等卓有成就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
东北大学建筑系“夭折”后,摆在林徽因与梁思成面前的有两个选择,或者是再去找所大学任教,或者是像他们的同学陈植、童隽他们那样去开建筑事务所。当年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掀起了一股盖洋房的风潮,正是建筑师们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
可他们两个都没有选,而是加入了朱启钤的营造学社。朱启钤也是李诫的“粉丝”,这点和林徽因夫妇志同道合。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听上去云山雾罩的营造学社,所以朋友们也难以理解林徽因、梁思成的选择,不明白他们为何放弃盖洋楼赚钱的大好机会,去做这样一件冷门的事。不过朱启钤在北洋政府曾代理国务总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在他的感召下,营造学社吸引了不少一流的人才,梁思成出任法式部主任,建筑学家刘敦桢任文献部主任,考古学家李济、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筑学家杨廷宝等都赫然在列。林徽因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正式职位是校理。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在营造学社的工作,那就是“筚路蓝缕”。这条路上几乎前无古人,连同行者都很稀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茫然无知,他们不知道每个朝代的古建筑有何特点,弄不清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更没有保护和修护的理念。
破译《营造法式》是营造学社的首要任务,在此之前,那些绝世技艺历来是口口相传,落在纸面上的极为稀少,如果工匠们都离世后,那么古建筑的建设和修复都将成为一门绝学。梁思成和林徽因正是在拯救这门绝学。为了弄清那些术语到底在说什么,他们特意向工匠们取经,他们的老师里,有泥瓦匠、木匠、石匠、油漆匠、裱糊匠……这些都是些曾经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他们却不惜放下身段和工匠们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工匠才是真正懂得建筑技术的内行。一位匠人还记得,林徽因向他学习时,还亲切地让他叫自己“姑”,他觉得她那样年轻美丽,就只肯叫她“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