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赢得乌孙国上下的敬重。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到乌孙国,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于是作《悲愁歌》(亦称《细君公主歌》、《黄鹄歌》),以表达在塞外生活的艰难与悲愁。
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诸侯王,元狩二年(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刘细君的母亲们都被弃市。当时,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成为罪臣之女。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
猎骄靡年老,想使孙子军须靡娶刘细君。刘细君不同意,上书给汉武帝说明此事,汉武帝回信说:“随从乌孙国风俗,汉朝想要与乌孙联合消灭匈奴。”军须靡就娶了刘细君。猎骄靡去世,军须靡代立为王。刘细君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乌孙生活五年的刘细君去世。刘细君死后,汉朝又派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
刘细君墓,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的乌孙山夏特大峡谷谷口。墓地距夏特古城约8公里,西接哈萨克斯坦,北扼奔腾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汗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墓高近10米,底部长近40米,是乌孙草原中规模最大的古墓之一。距墓约五六百米处塑有刘细君的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