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有哪些加分项?皮相好、口音正,都给“加分”

2020-12-03 00:00:51 作者: 古代“高考”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是大名鼎鼎的黄巢,在落榜以后写的一首咏菊诗,其实的含义有着今天的杀意,充分表达了对于长安的痛恨,还有对于唐王朝的不满。

根据史书记载,就是在写完《不第后赋菊》这首诗以后不久,黄巢就直接与王仙芝等人合作,展开了反叛,后来果不其然,杀入长安,据说屠杀800万。对于这样的记载,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内心非常的尴尬,因为只是因为一个考试落榜,结果就要毁掉一个王朝,其行为实在是有些过分。

其实,如果大家真的了解黄巢的话,就会发现黄巢去考试,虽然他的水平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落榜的真实原因居然是因为长相问题。

按照《旧五代史》记载,黄巢这个人长得极丑,其样貌犹如白日之夜鬼,使得考官对他极为不满,于是就笑他为猴子之态,然后把他给踢掉了。正是因为这样的举动,才有了黄巢后来的杀往长安的冲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的考官如此的强调相貌呢?

后来查阅了历史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得从察举制度说起,而察举制度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考试不靠完全做题而靠各项指标,其中最能加分的指标项居然就是相貌与口音。看到这里笔者也感觉到无比的惊讶,看来黄巢被摧毁掉还真不是个人单独针对他,而是整个社会的趋势。

那么问题来了,察举制度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加分项呢?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加分项呢?带着这个疑惑,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一、察举制度的兴起

根据史记记载,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察举制度,而且察举制度是一个当时很有创造性的选拔人才的手段。我们教科书曾经就有记载,察举制的标准就是举孝廉,也就是说,想要当官就必须要有一个人表现出,要么孝顺要么廉洁。如果两者都兼备,那就可以当中央的五品官员。因此,这样的选拔制度是以道德为基础,基本上符合当时的儒家大一统的概念,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考核过程太过于漫长。

举个例子来说,汉代兴起了非常可怕的厚葬制度,按照当时高晓松的描绘就是,所有的人为了举孝廉,居然把家里四分之三的财富一起送给亲人下葬,以至于国家一半以上的财富都藏于土地之下。这种可怕的现象导致了国家财富的大量消失,直到曹操时期才实行薄葬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察举制度不仅耗时过长,而且对于国家财富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可怕的,比贪污现象还要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对察举制度进行调整,才能够使得整个人才选拔制度更加方便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央政府开始寻求加分项来慢慢的与道德进行调和。

二、相貌的加分

按照史书记载,在汉唐之际,关于加分的内容,政府一直在仔细斟酌,后来选来选去开始选到相貌。可能大家看到这里,会觉得非常的嗤之以鼻,毕竟一个人的人才与相貌根本就不能相搭配,如果说一个人长得好看,就可以位列五品之冠,那么他没有才能该怎么办呢?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因为在古代社会,一般真正的有文化的人,不仅仅会拥有足够的智慧,而且还会不断的打扮自己。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非常漂亮的男人,而且举止端庄,非常的优雅,那么这个人一看就是有修养的人,而且还是贵族出身,因此对于这样的人,大家肯定会比较倾向于他。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在一帮平民与贵族之中,贵族的学术修养更好,更能治理国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一堆贵族之中,长得好的贵族往往能够在中央赏心悦目更佳,体现封建王朝的理性与秩序性。

所以,这样一个相貌就直接区分了素质修养还有国家的脸面问题,因此相貌的选择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人因为相貌的原因,直接进入到中央政府的高级官位。在汉代后期,曾经有一个汉哀帝他更是与自己的一个男朋友,两人产生了跨越阶级的友谊。而他的那位小男友就是因为长得好看,后来差点当了皇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