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分分合合,揭秘东吴与蜀汉的外交关系

2020-12-03 14:34:11 作者: 三国:分分合

关羽作为荆州最高军政长官,他直接面对孙权,蜀汉的对吴外交大战略虽然是刘备等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制定的,但真正具体落实的,还是关羽。关羽这个人本事不小,但臭毛病太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骄傲自负,眼睛长在脑门上,轻易瞧不起人,孙权就一直被关羽鄙视。孙权曾经打算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请关羽把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双方做亲家。这本是维护吴蜀同盟关系的好机会,虽然国家之间和亲未必就十分可靠,但至少这是个缓解双方矛盾的润滑剂。不知道关羽到底在琢磨什么,他居然将东吴使者骂得狗血淋头,还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关羽骂孙权是狗,彻底得罪了孙权。孙权在众多手下面前丢尽了面子,他当然恨透了关羽。有这份恩怨牵扯,孙权已经对刘备方面完全退还荆州不抱任何希望了,只能打。

有句老话:伸手不打笑脸人,关羽给孙权甩脸子,表面上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自己是虎,孙权是狗。可实际上关羽此举闯下了大祸,而为关羽犯错埋单的却是刘备,刘备真够冤的。后来关羽围襄阳,曹操派人请求孙权偷袭关羽,以解襄阳之围,孙权二话不说就出兵了。孙权之所以答应得这么痛快,一是他确实希望能夺回荆州,二是关羽太招人恨了。孙权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现在公私两便的机会来了,孙权怎么会错过这个也许是唯一的机会。孙权最终如愿以偿,杀掉关羽,成功报了仇,同时夺回了朝思暮想的荆州。吴蜀自公元208年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以孙权袭荆州为标志,彻底地破裂了,没有留半点余地。

其实孙权和刘备当初在结盟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会有一天。同盟关系不是天生的,完全是根据利益变化而存在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仇人,反之亦如此。两个独立的统治集团在选择合作的时候,不可能完全信任对方,都有各自的小算盘,给对方使绊子穿小鞋的事情也不少见。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中的利益是有限的,几百号人抢一个蛋糕,必然会产生分配不均的问题。

孙权看碟子下饭,跟刘备合作有利,就和刘备结盟,跟曹操合作有利,那就倒向曹操,毫无愧色。不过魏吴同盟甚至比蜀吴同盟更加脆弱,孙权和曹操是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关羽北伐)而临时穿一条裤子的,根本没有长远的合作计划。因为吴蜀关系破裂,双方一直处在战争的边缘,所以孙权才暂时抱住曹操(曹丕)的大腿。孙权巴结曹魏,倒不是说孙权害怕蜀汉的军事进攻,而是怕魏国在蜀汉攻吴的同时背后给他下黑刀子。孙权和魏国结盟的主要目的,实际上还是防备魏国,蜀汉的威胁倒在其次。吴蜀关系破裂后最高潮的一幕,是刘备为了夺回荆州而发动的夷陵之战。刘备发动这场战争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不夺回荆州,之前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就成了一张废纸。

既然孙权把事情做得那么绝情,也别怪爷爷翻脸不认你这个大舅子了。如果说之前刘备赖着荆州不还,心里对孙权还有点亏欠的话,那现在刘备欠孙权的债也还清了,刘备反而因此去掉了心理负担,可以轻装上阵,找孙权玩命。对于这样一场仓促的战争,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对此分歧非常大,大多数人反对伐吴。不过维护吴蜀同盟关系的主导者之一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这场论战,实际上诸葛亮是倾向于伐吴的,理由如上。盟国之间关系一旦破裂,战争也许是唯一可以解决双方矛盾的办法。从外交理论上来讲,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因为双方(或多方)维护或扩大己方利益的本性需要。国家之间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朋友关系,只不过有时关系牢固些,有时关系薄弱些,只是这个分别而已。

对于这样一场仓促的战争,蜀汉统治集团内部对此分歧非常大,大多数人反对伐吴。不过维护吴蜀同盟关系的主导者之一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这场论战,实际上诸葛亮是倾向于伐吴的,理由如上。盟国之间关系一旦破裂,战争也许是唯一可以解决双方矛盾的办法。从外交理论上来讲,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因为双方(或多方)维护或扩大己方利益的本性需要。国家之间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朋友关系,只不过有时关系牢固些,有时关系薄弱些,只是这个分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