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战国时期出兵数十万很随意,而明清时期出兵十几万已是极限

2020-12-03 16:05:59 作者: 为何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在此期间也是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但今天昊童想跟大家聊点别的,比如网上传的很火的一个现象,即落后的春秋战国每次打仗都能动员数十万人,而且都是实打实的壮年人口(具体可参考长平之战)。而先进的明清时期每次打仗动员十几万人就已经是极限,如果再加就得陷入进退且两难粮草不继的尴尬情况,可这是为什么呢?

备注,以下内容皆为昊童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第一点,史料典籍的记载偏差

我们现在正常情况下看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记载大多来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事实上《史记》这本书虽然地位很高但注水的内容也着实不少。说的直接点,秦朝建立之后把之前六国的大部分史料典籍都全部焚毁,包括记载各大战役的史料。

而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时候因为找不到靠谱的文献,就只能依照秦朝史料来编写。但事实上秦朝有一个报喜不报忧的制度,而且因为是胜利者所以适当的美化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在观看《史记》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史记》中司马迁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他记载的都非常模糊,比如汉高祖刘邦和匈奴冒顿单于的白登之围,《史记》中说的是双方各出兵数四十余万,但事实上我们稍微一想就知道不可能,毕竟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哪来的四十万人。而且当时汉朝初建,刘邦去哪找那么多士兵?

另外,凡是司马迁经历过的事情他就又都记载的非常清楚,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战争,《史记》中不但有每次的战争报告和战损结果,甚至还有各个将军的统兵情况,比如元朔二年,卫青率三万骑兵出击匈奴。元狩四年,汉军十万人与匈奴决战,其中包括战马十万匹,转运后勤士卒二十万等。

最后是明清时期的史料记载,我们以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举例,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明军总共出兵十一万,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出兵三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出兵两万五千等。从这儿不难看出,明清时期的史料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制度先进而且保存也比较完善。而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制度不完善且时间久远难以保存,我们自然而然的无法得知最真实的那一幕。

第二点,习惯性夸大人数

如果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古人在记叙历史的时候总是喜欢夸大,而且这种夸大还经常脱离文字而体现在现实中。举几个例子,传闻商朝时期妲己曾魅惑纣王建造了一座鹿台,而这座鹿台在汉朝史料《新序》中的记载为长宽三里,高度千尺,如果说这已经很离谱了的话,那后面就还有更离谱的。

比如晋朝史料《历代帝王世纪》中记载,鹿台的高度竟然达到了千丈,直接性的与苍天一样高。这个例子举的是史料文字中的,我们在举一个曾经真实发生的。

赤壁之战相信大家都知道,曹操当年带兵攻打孙权和刘备,对外号称八十万,但事实上周瑜随便一打听便知道只有20万。我们不妨想一下,当年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假如曹操真的有八十万人,那周瑜还敢不敢打这一场?

第三点,兵源组成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晚期与封建制社会初期,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全民皆兵。举个简单的例子,长平之战时秦国人口总数大约为300万人,但秦昭襄王却硬生生的为白起创造了近乎50万的有生力量。而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全民皆兵,即所有15岁以上男子都要服两年及以上的兵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