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别再被电视剧骗了

2020-12-03 19:23:24 作者: “举人”相当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选官的主流制度,自从隋唐以后,无数寒门弟子十年苦读,只为了一日能够功成名就,金榜题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历史上许多如雷贯耳的文武大臣,均是科举出身。

然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科举也让无数人耗费了一生的时光,而寸步难行,大量的读书人到了晚年,依然身份低微,为饥寒温饱担忧,只能够当作私塾书生,相信这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那么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为多少?就拿举人来说,如今的研究生能够考上吗?从电视上看秀才举人经常一抓一大把,实际上别再被电视剧骗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科举制度的等级,在明清时期,科举逐渐明确了等级,读书人在经过苦读之后,首先要通过乡间知县主持的县试或者知府主持的府试,在通过地方机构的承认之后,无论年纪大小,统一被称之为童生,这也是读书人最基础的入门级别考试。只有跨过了这一道坎,才能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

紧接着,童生们来到省里面,参加地方省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组织的统考,筛选过的人,才能够被称为秀才,别看这只是第二关,无数的读书人基本就卡在了童生进秀才的这一道坎上面,范进50多岁才当上秀才,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死都还是一名老童生。

作为一个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特权,会被地方记录在案,在明朝时期,为了管理户籍和流动人口,老百姓们出远门实际上都要官府签发的路条,然而秀才可以随意出门游学,此外,知县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比起老百姓穿着的布衣,秀才也能够佩戴方巾长衫,虽然这些待遇没什么实打实的好处,却体现了朝廷对读书人的尊重。

而第三级别的考试为乡试,三年举办一次,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选拔出来的人为举人,到了这一阶层,读书人才是真的鲤鱼跃龙门,他们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免除徭役税负,即便不参加更高一级别的会试殿试,也能够做官,很多县官实际上都是举人出身,这也就是为何范进中举人之后,大伙对他改变态度的问题。举人的本来的地位,也和县官平级(参考《九品芝麻官》的方唐镜。)

秀才举人的录取率如何呢?嘉庆年间,一般三年举行两次院试,共录取了4万秀才,二百一十五个州,平均每州十五名,一千二百八十一个县,平均每县不足十四名,而每县参加考试的童生却往往要多达两三百人。录取率不足百分之10,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考中秀才的人放到如今也是能上985、211大学的重点学生。

而接下来的举人,自然就要从一大批尖子生当中来挑选了,拿一份明朝嘉靖十年的报表来做参考,三年一次举办的乡试过程中,各省的录取率也不一样,比如说广西录取率最高,达到了6%,这是因为他们人少,参加乡试的1825人中,录取了110个,而录取率最低的贵州,只有2.2%,在5500名秀才里面,录取了122人,参加乡试人数最多的省份为南直隶,有68538人参考,录取了3565人,录取率为5.2%

而我国的考研人数从1995年报名人数为15.5万,录取人数为4万,到了2017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为238万,录取人数则达到了60万,无论是从考试的次数,还是比例来说,过去的研究生可是考不上秀才的哦!

为何古代录取比例这么少呢?因为科举不同现在,秀才举人的名额都是固定的,这直接牵涉到下一层的选拔以及国家官僚的补充,只有其他人高中,亡故,或者开缺,朝廷能够填补新的名额,除非政策变动,增加或者删减在职官吏,否则科举考试会始终维持补漏的状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