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首诗是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的绝笔,这其中有他无尽的慨叹既有壮志未酬的难耐,又有为国尽忠的凛然还有不受信任的失落。
关于袁崇焕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个合格的民族英雄;亦有人认为袁崇焕是个首鼠两端之人。在当时袁崇焕死后,人们都对其"恨之入骨"。传说,袁崇焕被凌迟之后百姓们还纷纷争抢他的"尸肉"。
一、以辽制辽,大明之骄
不论袁崇焕生前有何是是非非,一手操办起举世闻名的关宁铁骑,这是他不可磨灭的功劳。明熹宗天启二年,关外的后金势力膨胀至极,眼看整个辽东都尽归其有。
而袁崇焕上书请奏朱由校,声称自己一人足可镇守辽东,朝廷只需要拨二十万粮饷,他就能操练出一支劲旅。
《辽东志》记载,"辽人性悍善骑射。人性淳实,务农桑。粗习文化,有中国之风"。白山黑水是猛士诞生的地方,既然后金的满洲兵如此骁勇,袁崇焕认为他也可以征调辽东的百姓入伍。
说干就干,他拿着朝廷拨的二十万两来到辽东,从百姓中选拔出一大批身材健硕,雄壮威武的将士,后来在辽东叱咤风云的辽人祖大寿也在其中。
袁崇焕招募的骑兵弓马娴熟,且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正如杨嗣昌所说:"惟我关宁,士马稍成一旅,闻调即行,随手应急,可资之用"。关宁铁骑对比满洲八旗的优势在于,它们拥有强大的炮火支援,而清军虽然穿着重重的盔甲,不过在热武器面前也无济于事。
自成立以后,关宁铁骑就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问题。公元1627年皇太极上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也为了给努尔哈赤报仇,他率军攻打锦州城。而袁崇焕授意满桂和祖大寿率领关宁铁骑前去支援,虽然只有区区一万人,却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抵达锦州城后的祖大寿先是命人用大炮轰击满洲八旗,接着直接打开城门,一大队骑兵从中杀出。皇太极顷刻傻眼,他从未想过,一向以防守为主的明军此时居然敢直接迎战。
关宁铁骑或手持三眼火铳,或手持刀枪兵刃,杀得八旗军一个措手不及。不堪重负的皇太极只好撤回盛京,此次宁锦之战令关宁铁骑名声大噪。
这也令明军在辽东的被动防御策略,逐步的向主动进攻过渡。然而皇太极并不死心,在宁锦之战后的两年,他借到蒙古直接率军入中原。袁崇焕听闻大为惊恐,因为京师周边没有多少兵马,如此一来皇帝岌岌可危。所以,袁崇焕赶紧率领关宁铁骑入关回援。
虽然敌我兵力差距悬殊,但关宁铁骑从未令明廷失望。在广渠门之战,大败清军,《满文老档》:"汗恻然泪下,聚集之大小国民,俱堕泪",这里的"汗"就是皇太极本人,关宁铁骑硬生生的将这个威武的汉子给打哭了。
崇祯皇帝长于猜忌在此战以后,接着将袁崇焕逮捕起来,并以叛国罪凌迟处死。此后的关宁铁骑由祖大寿接手,虽然没了袁崇焕但是关宁铁骑荣光依旧。不论是赶赴山东平定叛乱,还是在关外与清军作战,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甚至还有传言称"关宁铁骑,独却六旗"。
二、命途多舛,无奈降清
虽然战斗力没有下降,不过关宁铁骑的指挥中枢开始逐步的分散下来。以祖大寿为代表的将领们,把镇守边疆逐步的转变成了"拥兵自重",虽然这不是崇祯皇帝想看到的结果,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朱由检也不敢过多的得罪。
不过崇祯皇帝始终不愿意放权,他的一些错误命令直接导致了松锦之战的大败,而洪承畴眼见大明无望,索性直接降清。孤军奋战的祖大寿孤立无援,被围困了整整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