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借鉴唐伯虎诗作?

2020-12-03 20:05:46 作者: 《葬花吟》借

我们就以《葬花吟》和《代悲白头翁》的主题思想看:《葬花吟》是以“葬”为主旨,其情蕴核心是“葬”,在“悲”的前提下完结于“葬”。抒情主体之情感经历怜春、惜春、悲春、最后终结于“葬花”的一系列完整过程。要比一般的“伤春悲秋”之类诗词更具有丰富内涵,其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全诗回荡着人生无常、孤苦无依、落花飘零、终归大地的悲痛哀声。

《代悲白头翁》的情感中心则是“悲”,“悲”的是物是人非、容颜易变、青春难驻、人易老去,全诗散发出对青春年华的些许惆怅和不安。

从叙述的角度看:《葬花吟》以当事人之言抒情,诗中“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其中的“奴”和“侬”,是典型的吴语方言,指的是第一人称“我”,即诗人自己,且在泪流不止自言自语吟唱出悲歌。

《代悲白头翁》则立于旁观者的角度,以第三人称口吻抒情,诗中“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所谓“寄言”之对象并非自己而是他人,即站在旁人的角度,规劝那位红颜女子“洛阳女儿”,更何况还是“代悲”呢!

在表达形式上:《葬花吟》完全是用“自喻”方式,将“落花”乃至“葬花”与自己命运系结在一起。“尔今死去侬收葬”中的“尔”是第二人称“你”,把“落花”拟作人由我来埋葬你,“未卜侬身何日丧”吐露出不知将来自己的命运结局如何?后事有谁能理?

在林黛玉的心中,“落花”和自身是同样的生命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是明显地暗喻自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是再明显不过的自喻之意了。

《代悲白头翁》中的“落花”用“兴”之写法,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起兴,引起洛阳女儿见到桃李花惜颜叹息,此处并未以“落花”连系诗人自己,仅引发出一种岁月催人老的感叹罢了。其“花开花落”不过是被当作一种参照物,即可以与人作对比的自然现象,也没有直言自身就是那“落花”。

《葬花吟》全诗共二十六联五十二句,间或少有杂言,为不完全规整七言歌行体;而《代悲白头翁》全诗共十三联二十六句,为完全齐整七言歌行体。若说是《葬花吟》全都借鉴了《代悲白头翁》,充其量才够达到《葬花吟》的半首诗而已。

实际审视《葬花吟》全诗,是一首融合多种元素成分的歌行体长诗,诗中含有不同时期多位文人诗者的伤春惜花之情结,综合汇聚了怜春、惜春、恼春、寻春、悲春、送春葬花的一连串心理递进发展过程。

特别是明代著名文人唐寅的“葬花”行为和“惜花” “落花”系列诗歌,大大影响和感化了《葬花吟》的创作心态;或许还有明代苏州杰出文人冯梦龙的文学作品之一,《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之“秋公葬花”故事情节,亦为曹雪芹创作描写“葬花”情节及作诗《葬花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灵感。

再有曹雪芹祖父曹寅《楝亭诗钞》中有两首题画诗,也涉及到“葬花”。《题柳村墨杏花图》:“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

曹雪芹作为饱学之大师,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葬花”情结和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文学创作源泉和灵感,他决不会无动于衷,一定会耿耿于胸怀中的。

然而迄今为止,有据可查可证的最早“葬花人”,确实非明代苏州大才子唐寅莫属,史料表明,“葬花”行为是他的一大创举。以致后来趋之效仿者不乏其人,其小心拾花、盛以锦囊绢袋、修理花冢、葬埋落花、作诗悼花;这种平常人难以理喻的奇特行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堪称是难得极好的的创作素材,无疑可成为天才小说家曹雪芹描绘“葬花”情节的标志性蓝图和第一手资料。

在《六如居士外集》(卷二)中记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