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借鉴唐伯虎诗作?

2020-12-03 20:05:46 作者: 《葬花吟》借

文 / 食指莲心

唐伯虎之名出现在《红楼梦》中,于开头第二回故事里就已提及,且列于倪云林后祝枝山前。曹雪芹借故事人物贾雨村之口,誉称此类人物为“逸士高人”。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朝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是明代时期赫赫有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为“明四家” “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虽一生历经坎坷、穷困潦倒,却毫无自卑,常在其画作上,自封题款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话说十分有趣的是,如此闻名四方、家喻户晓的苏州杰出文人,在《红楼梦》故事里,却为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呆霸王”薛蟠所不知。他告诉贾宝玉,看到一张春宫画绘的极好,“只看落的款,是 ‘庚黄’ 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并及时纠正了他的无知;大家都笑道:“想必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并不知趣害羞,继而还笑道:“谁知他 ‘糖银’ ‘果银’的”。

在第5回里,贾宝玉在进入“神游太虚幻境”大梦之前,由其侄媳秦氏全程照顾着,引领着宝玉入了自己的卧房催其睡眠,宝玉在秦氏卧房中,看见墙上挂着一幅唐伯虎的画作“海棠春睡图”。尽管后人认为此画亦真亦假,我们则暂且勿论。

可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再三提及唐伯虎,不啻非常熟悉唐伯虎的书画作品,且以唐伯虎为崇拜偶像。其创作《红楼梦》时的文学灵感,或许好多亦源自于唐伯虎的人生经历和平生轶事。

众所周知,“黛玉葬花”之故事情节,是《红楼梦》里一段唯美的动人佳话,亦是《红楼梦》的经典精彩名篇之一。读者见此故事,从阅读心理上顿感格外地奇特绝妙,自然会引发出“都云作者痴”的深切感概和惊叹。

我们看到,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其情其景极其富有诗情画意。宝玉读此《西厢》时,就坐在沁芳桥畔桃树底下一块大石上,正见“落红成阵”,风忽吹过,桃花儿落下许许多多,以致满身满书满地皆是;由此可想而知,嫩绿的树枝儿、粉红的花朵儿、会心微笑的美人儿,再衬以贵族子弟身着飘亮服装……,自然构成了一幅无比绚丽极富诗意的美丽画面,充分烘托出“双玉读书”之真情美景。

作者在第23回中描写到,宝玉欲将身上的花瓣儿抖落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同时,“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黛玉对宝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继至第27回,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风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

宝玉停下脚步,听到黛玉凄凄切切哭诉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此情景延至第28回,“次后听到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等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下,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由此也暗寓了贾宝玉人生的最终结局亦是如此情状。

此刻已沉浸在无比伤感中的林黛玉,“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 ?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

对于林黛玉所作的歌行体长诗《葬花吟》,历来许多论者惯常以唐初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一诗与之并列相比,正因为《代悲白头翁》诗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名句,总之认为《葬花吟》完全借鉴了《代悲白头翁》。

我们认为,若是说《葬花吟》借鉴了《代悲白头翁》某种意境,则未尝不可。大可不必说《葬花吟》全都借鉴了《代悲白头翁》,而被局限于刘希夷一首诗里,否则就令人疑似有点武断之嫌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