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物价有多低?一个馒头5分钱,一根油条3分钱

2020-12-03 22:30:42 作者: 八十年代的物

八十年代的物价是个什么情况:

那时候的物价和咱们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如今的百元大钞买不了几件儿东西,而八十年代则是以毛计算,甚至以分计算。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街口早市早餐摊子,一个馒头5分钱,一根油条3分钱。夏天每次买完早餐,还得顺路花一毛钱买两根盐水冰棍。

放到今天,馒头少说也得一元一个吧,如果以这个物价为参照,那就是翻了20倍,这可不简单。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个时候最熟悉的记忆,还是柴米油盐。

我记得很清楚,每年年底我们家要囤白萝卜,因为量大,所以便宜,一分钱一斤。大米不便宜,一百斤一袋大米,少说也得15块。那时候白糖是最贵的,我买过8毛一斤。还有买得最多的火柴,两分钱一盒……

当然,对于我来说,印象更深刻的是隔壁的杂货店。当年没少跑那儿给大人们买“快乐源泉”。买得最多的就是我爸的最爱,5毛一盒的上海牌儿,这在当时绝对算是中上水平的好东西了。像我叔刚工作,那抽的就只能是什么红樱牌儿、天平牌儿,这些都是两毛一盒的。

当然,还有更贵的,比如红塔山、中华、大重九甚至于骆驼牌儿这些,那就贵了,是按元算的,而且一般地方还买不着。

此外我上买文具也是往那儿走,一个大号的作业本得5分钱、一支铅笔要3分钱,当然也买过5分钱的,因为那上面带了橡皮擦。

之所以有这么低的物价,主要还是那时候的收入水平低。

咱们学校的老师,一个工资也就几十块;一个挑夫,幸幸苦苦一整天,跋山涉水走几十里路,也就一两块的工资。我们的学费也就8块一学期。

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便宜。物以稀为贵,像彩电、冰箱、洗衣机包括自行车这些都挺贵的。

我家那台黑白国产的14寸小电视,花了三四百块。据说进口的更贵,如果是彩电。像我家那么大尺寸的差不多得一千。而冰箱洗衣机这些也都是几百上千的奢侈品。像缝纫机、自行车这些用的比较多那都是一两百,而且还得凭票。

看得出来,低物价、低收入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国家的落后。八十年代就像月亮,远远地观望她,明亮又美丽。但等你到了上面,就知道并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回想起来,八十年代也挺苦的。

夏天的大蒲扇总比不上空调舒服,一年也就能穿一两次新衣裳,想吃肉得提前给爸妈讲,一到冬天就是数不完的萝卜白菜。商店的小吃和甜食只有今天路边摊水准的,零食只限于腌渍梅子之类的,散包,三无产品,包装袋上没有生产日期也没厂址,最受欢迎零食是大大泡泡糖,而且得按一个月几斤的糖票油票来限量。隔几周就要扛着液化气罐上下楼并蹬着自行车去换气。

买米面要自己拎着袋子去买散装的,回来还要把米倒进澡盆里,花几个小时一条一条把里面的虫子择出来。做菜多用糖精,少用红糖,别用白糖。

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有事只能寄信或者要胡同口大爷帮忙喊。

吃不饱饭的苦,生病没药医的苦,考上了学没钱读的苦,一家人某些孩子为了兄弟姐妹读书奉献自己一辈子的苦,过年时给孩子买不起新衣服,自己到处想办法,大人多少年不敢买新衣服的苦,还有很多很多。你之所以感觉幸福,是因为有人把你挡在背后。

我讨厌现在生活里的很多东西。

我讨厌挤地铁,讨厌北京冬天散不去的雾霾,讨厌摇号摇不中,讨厌越来越贵的房子,讨厌弱智的家庭伦理剧,讨厌坐飞机频繁出差,讨厌不得不去的应酬,讨厌24小时开机的手机……

但,我不想再回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