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5年唐河县政区图)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有名的千年古县。其地域辖区由历史上唐国、唐州、唐县演变而来,且一脉相承。先民们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降 唐州置唐县至今650年来,其名称和区域也随着朝代更迭和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明初,大唐县承接了元代时期唐州的整个辖区,包括原泌阳、比阳、湖阳、桐柏4县,面积约7447平方公里,是南阳府面积最大的县。
(宋代唐州地域图。金代北部方城县从唐州划出置裕州)
因县域太大,最远的东北部沙河店距唐县城230多里,且道路崎岖,不便管理,乡民到县衙办事也不方便。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政府决定,将唐县东北部的毗阳镇(即原唐、宋时期比阳县境)置泌阳县(唐县旧名移此)。成化十二年(1476年)将唐县东南部桐柏镇复置桐柏县,唐、桐、泌三县再次分治,均属河南省南阳府管辖。
毗阳、桐柏二镇从唐县分出建县以后,唐县辖区基本上为唐宋时期原泌阳县和湖阳县地域。明嘉靖(1522—1566年)《南阳府志》载:时唐县辖20保。保为明代乡级政区,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分别是:桐河保(今桐河街)、青台保(今社旗县李店镇青台村)、青泥保(今源潭镇马湾村旧址)、信桥保(今桐寨铺镇刘斌桥村)、大河保(今大河屯街)、桃园保(今张店镇桃园寨村)、唐河保(今张店镇马店村)、坊厢保(今唐河县城)、长春保(今唐河县城)、石店保(今祁仪镇板仓附近)、湖阳保(今湖阳街)、新店保(今湖阳镇新店村)、赵河保(今龙潭镇赵河村)、中官保(今郭滩镇张官营村)、古堰保(今古城街)、苍台保(今苍台镇老苍台)、黄台保(今黑龙镇谢庄村黄台寺原址)、长秋保(今上屯镇长秋村)、新安保(今东王集乡安店村)、玉池保(今宛城区高庙镇大石碑村和小石碑村附近),面积2997平方公里。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对唐县人口、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加上灾荒瘟疫,人民伤亡、逃亡者甚多。1644年,清朝定鼎中原,清沿明制,唐县辖区依旧。但人口从明末的61450人减至顺治十五(1658年)年的11370人,致使唐县地旷人稀,土地荒芜。清康熙、乾隆年间,实行“滋生人丁不加赋”和“招抚逃亡”的政策,使人口得以较快增加。自明嘉靖年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唐县辖区和20保名称及驻地,260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人口增至229400多人。光绪年间,唐县青台保唐河以西部分和玉池保划归南阳县。
民国20年(1931年)唐河县毕店区安棚乡93.5平方公里划归桐柏县平氏区。时,全县人口341950人。
民国37年(1948年)唐南县苍台区礓石河以南的余宋、陈寨等自然村划归湖北省枣阳县。
1949年3月,“三唐合并”后,唐河县湖阳区寺庄北端(红沙河以北地段)划归湖北省枣阳县。时,全县人口503500多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便于管理和生产,经南阳专区行署批准,唐河县与相邻的新野、南阳、方城等县管辖区域多有调整,总体上分出多,划入少。
1950年4月,唐河县张店区田店东寨划归南阳县。
1951年春,唐河县第十一区(湖阳)湖河镇北端(主街道以北地段)划归湖北省枣阳县。
1952年3月,新野县马庄乡(辖马庄、王庄、上庙、高庄、东任桥5村)和杨湾乡(辖杨湾、李湾、张湾、柴湾4村)划归唐河县叟刘区(1953年9月,改为郭滩区)。
1952年5月,唐河县白秋区贾营乡界河村及曾与南阳县金华区金华乡共管的陈庄、徐庄二村划归南阳县金华区。
1953年8月,唐河县第五区(兴隆)坑黄、兰庄、下洼3个乡划归方城县陌陂区;同年底,湖北省襄阳县栗湖赵、朱李湾、于湾、赵桥等17个自然村划归唐河县第十区(龙潭)苍台乡。时,全县人口7875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