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灭亡,总离不开两个角色。一个是太监,一个便是外戚。
比如东汉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外戚和宦官专政夺权。太监咱们都知道,一个只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皇帝近臣的特殊关系,往往会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于凌驾于皇权之上。
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养条狗,结果被狗给咬了。
而外戚则是凭借其皇家姻亲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来达到左右朝政的目的。
相比于太监,显然外戚更麻烦。太监毕竟是仰仗皇权,再怎么过分也不会取而代之。但外戚则不一样,一旦时机合适,那便是改朝换代啊。而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便是隋文帝杨坚了,他不就是抢了自己外孙的位置吗?
而尽管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吸收外戚干政的教训且一直想办法下条令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外戚干政的情况终究还是屡禁不止。毕竟是老丈人,总得照顾。
当然,也有例外,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个朝代立朝的几百年内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这个朝代就是朱元璋创立的明朝。纵观大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几无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出台了许多措施去限制后宫的权力。
因为有感于前朝外戚干政的种种弊端,为了加强皇权,减少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了一条规矩。这规矩就是凡是他朱元璋的子孙,天子也好,诸侯也罢,他们的配偶都要从中下层寻找。
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所以这也造成了皇帝所娶的皇后出身不高,家族势力不大,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除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出身功勋之家,家族势力庞大。明朝的皇后们几乎都出身中下层人家,她们的父兄不是小官吏,就是穷书生,根本没什么权力,在朝中威望也不高。
纵观明代的后妃,全部遵循这条戒律,因此从根上杜绝了外戚势力的增长。
此外,外戚要形成干政的巨大能力,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成为外戚,也就是说他们的女儿或者妹妹能成为皇后或者熬成太后。
第二,他们本身要拥有足够大的势力,继而凭借女儿或者妹妹的身份进行干政。
就拿汉朝的霍光王莽来说,霍光本身就手握重兵,而王莽把持朝政,也同样是靠着王家的巨大势力。所以他们能利用外戚的身份进一步把持干预朝政。
但是,显然明朝的外戚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而不具备第二个条件,所以明朝的外戚想干预朝政也难。
明朝皇后的出身到底有多低呢?
举几个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孙氏是邹平人,其父仅为永城县主簿;明英宗朱祁镇的孝庄睿皇后钱氏,其父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明宪宗的孝穆皇后纪氏,是广西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被俘入宫中。
以此观之,不难发现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低微,她们的父兄也不是什么手握重权之辈。因此,他们也就无力去干预朝政,所以明朝很少会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
当然,纵观历史,不乏有后期发力的外戚家族,他们开始家族一般,但能凭借着皇后的关系而崛起。这一点朱元璋也想到了,其早早的立下规矩,后宫不可干政。
“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并且朱元璋还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复著令典。并且命令朱升编修《女戒》以教育后妃。成为祖宗成法,为后世遵循。朱元璋马皇后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马皇后也从未干涉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