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向前行

2020-12-05 09:43:42 作者: 苏东坡:一蓑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亲近自然、亲近山水,去得最多的地方,当数黄州东坡赤壁。这里是传说中的“三国周郎赤壁”,苏东坡或站立矶头,静观江水东去,发思古之悠情;或泛舟赤壁之下,体验人生飘忽起伏;或设几案于赤壁亭榭,饮酒品茶,静享大自然的恩赐;或携友牵朋,踏荆攀岩,探幽径奇险,感受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艰难。他想到很多:曹操、孙权、刘备、周瑜、孔明,还有横江而去之鹤影、如泣如诉之箫声、揖予而问之道士,以及山间之清风、天上之明月、峨眉山之积雪等等。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无不使自己大有“凭虚御风,遗世独立”之感。并且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感悟来,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人生如梦”。人生如梦般美好,人生如梦般短暂,人生如梦般逝而不可追回,人生如梦般可遇而不可求,人生如梦般时而轰轰烈烈,时而悄无声息……黄州赤壁真地让苏东坡对尘世间的一切,看透了、想转了。从而真正得到了安身之所、安心之所、安神之所,具备了随寓而安的生活态度。东坡的这些感悟,进一步使自己深层次地排遣了内心之积郁,情不自禁地发出“此身安处是吾乡”之感喟。

一任烟雨平生,坦然吟笑前行

苏东坡之所以在黄州,真正实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人物嬗变,真正走出了他的人生谷底,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排遣了内心的抑郁和愁懑,认知了自己的人生本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这一点,苏东坡在他所填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得到了较为充分、较为真切的体现。公元1082年,是苏东坡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这年的三月初七,苏东坡在朋友陪伴下,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其他人很狼狈,独苏东坡自在洒脱。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东坡对人生的本真有所感悟,填写了这首《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豁达、大度、乐观,是苏东坡所填写此《定风波》词的主调。在这首词中,苏东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本真的看法,更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在苏东坡的眼里和心里,大自然有风有雨有阴晴,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如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风有雨有阴晴的。天有不测风云,路有平坦坎坷,山有高峰低谷,水有平静狂涛,人有顺利曲折,都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各种变化和不测,在顺其自然中适应,在适应自然中调节心态,此乃智者所取所为。正因为苏东坡对人生的本真有如此认知,所以他能做到“俯仰自适天地,荣辱笑写人生”。他对自己的遭际无所畏惧,心里定了风波,自然十分坦然。这就为苏东坡在其人生谷底反弹起跳,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眼见河水西流,自信能创奇迹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农历3月初,苏东坡相田遇雨而受风寒,得了臂疾,慕名到蕲水(今浠水)麻桥,请名医庞安时(字安常)为他看病。庞以针疗,几天病愈后,与庞安时到蕲水清泉寺游览。苏东坡见寺前一条河流,不同于我国大多数河水向东流之常态,而是由东向西南流去,便有感而发,填写了一首《浣溪纱·游蕲水清泉寺》的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短短42个字,却较为详尽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此时的苏东坡不甘于年暮无为,不甘于风吹雨淋,不甘于附俗平庸,而是即使遭遇挫折也要有所作为。苏东坡在清泉寺看到了不一般的自然景象:由于我国的地质结构西高东低,一般的河水都是由西向东流,而清泉寺门前的河水则是由东向西南流去。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象,使苏东坡顿起好奇之心,并引发了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