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垂帘,哲宗用命,东坡谢幕

2020-12-05 18:31:03 作者: 高后垂帘,哲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1085年4月1日,宋神宗赵顼驾崩,享年仅38岁。10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祖母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大宋老赵家的江山,又得靠女人来看着。

高太皇太后,娘家亳州蒙城(安徽蒙城县),人品是没得说。当年英宗皇帝要给自己的七品官亲舅舅提拔提拔,高皇后阻止,说哀家亲兄弟几斤几两,这配置已经足够了。到了神宗皇帝,要给亲娘家盖一栋豪宅光耀门庭,高太后也死活不肯。最后,神宗只好批了块地的指标,由高家自筹资金建房。

高太后听政,有所不同的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垂帘听政。真正意义上的垂帘听政,应该是在皇帝御座的后面挂着锦帘,太后坐在帘子后面,都面向着朝臣。而高太后,在朝堂上是跟哲宗相向对着座的。朝臣们奏事,当然是面朝着太后。那么在少年皇帝的眼里,看见的都是一个个屁股和后脑勺。只有宰相苏颂,会回过头来跟赵煦行礼。

太后对孙子赵煦的管束颇为严厉,不仅招来苏东坡等大家文豪给皇帝授课侍读,饮食起居等也无不关怀备至。意愿就是要培养哲宗向他爷爷仁宗一样循规蹈矩,而不要向他亲爹神宗那样穷折腾。

但是,适得其反,随着青春期的成长,赵煦发现身边侍候自己的,怎么都是上了相当年纪的宫女。书上记载的后宫佳丽三千,对他这个皇帝来说,连个影子都不曾见,仿佛只是个传说。无可奈何,表面上似乎只是耍个小性子,而暗地里跟太后的抵触和怨恨与日俱增。太后也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临终之前只能对亲信大臣交代各自好自为之。

8年后,高太后驾崩,哲宗亲政。18岁的赵煦,如笼子里放出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橹起了袖子甩开了膀子。首先如苏家兄弟等,再卷起铺盖被子,有多远去多远,苏轼先由定州、惠州,再渡海赴儋州(海南)。苏辙则至雷州,兄弟俩在琼州海峡边洒泪相别,今夕何夕,唯仰望一轮明月,千里共婵娟。

宋哲宗未必真有继承他爹神宗的雄心壮志奋发图强,但凡是太后支持和推行的,就坚决反对和取缔。但凡是太后罢黜废弃的,就重整旗鼓启用实施。

首当其冲的,是让那些当年给他背影的朝臣们,都有多远去多远。苏东坡都去到儋州了,帝国没有比这更加遥远的穷乡僻壤了。世人眼里,这惩罚就仅次于砍头腰斩而已。可想而知,如果司马光不是早些年寿终正寝,会落得怎样下场。当然除了曾经的宰相苏颂,网开一面,恩怨分明,自然皇恩浩荡。

7年之后,哲宗没有能够在后宫熬过这个头七,反而熬尽了荷尔蒙,耗尽了经脉,以25岁年纪,崩。

哲宗忙活这么些年,却儿子都没生一个,亲兄弟18岁的赵佶继承皇位,是为宋徽宗。这是公元1100年,徽宗继位大赦天下,已经风烛残年的苏东坡终于再渡海峡,踏上北归路途,到了曾经流连忘返的常州终于走不动了,给自己的一生下了个总结,后驾鹤西去,享年64岁: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史》记载:“轼卒于常州,过葬轼汝州郏城小峨眉山。”苏过是苏东坡的三儿子,不是对故土的不再眷念,实在是西蜀眉山路途遥远。

当年父子三人赴京赶考,途经汝州郏县,似乎冥冥之中对这微缩版的峨眉山,已经心有所属。10年后,苏辙病逝,也辗转葬于兄长墓边。

“此心安处即吾乡”这是苏东坡自己说过的,于是再后来,后人干脆给老爷子苏洵也埋一衣冠冢,让曾经风光无限的“三苏”,终于又聚首长眠。

徽宗登基,这是大宋的第8位掌门人,北宋的舞台也拉开了最后一幕,大结局总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北宋的掘墓人并不是此刻才纷至沓来,但不遗余力的推波助澜者,非大当家的莫属,舍徽宗其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