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独特的文化风气,男子头上戴花,女子围观竟看得如痴如狂

2020-12-06 21:45:03 作者: 宋代独特的文

花开日日插花归,酒盏歌喉处处随。

簪花,也就是在发髻或帽子上戴花,一般用的是鲜花或者绢花。这种习惯乍一看,好像就是女子化妆打扮的事了,但古代的簪花可不是女子专用,男子,甚至朝廷百官也会簪花。

宋代男子簪花

满是大汉的《水浒传》中,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则常插四季花,还有因为爱戴花而干脆被称为一枝花的刽子手蔡庆,等等,这些都是宋代男子簪花现象的一个缩影,绝不是个体偶然现象。

宋代将男子簪花的风气推到了极致,《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元日这一天,汴京大街上“游人如织,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争睹围观者众,有甚者,窃羡之,低蛾眉,其状若狂。”

说是男子簪花在街上游荡,引来了诸多女子的围观,大家看得都如痴如狂了。这场面是不是有自然界的雄性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吸引雌性的既视感了?

所谓上行下效,民间男子簪花如此兴盛,和朝廷的做法有很大关联。《宋史·礼志十五》记载:“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可以看出,官员们也有簪花的习惯。簪花等级的演变

簪花的出现,最早大概和重阳节男女头插茱萸、菊花来辟邪的习俗有关。唐代时,最早簪花的是皇帝,他们戴的一般是昂贵的真花,如富丽娇贵的花中之王牡丹,那时候牡丹还是上流社会玩的,价格不菲。

后来为了施恩,或是拉近和臣子的距离,以示自己的恩宠,皇帝就开始将花当作赏赐了,如“中宗于立春,内出采花赐近臣”,男子簪花的风气冒头后,到了宋代,则逐渐走向极致。

起初,皇帝赐花,虽说是恩宠,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比如司马光中进士的时候,得了赏花,但他不喜华奢,心里是拒绝的,可毕竟是皇帝的赏赐,只得遵从。

也有些官员在得到赐花后,让侍从捧着,自己并不戴在头上。所以庆历七年的时候,上面就下来旨意了,规定“其所赐花,须戴归私第,不得令仆从持戴。”毕竟不戴赐花皇帝脸上多没光啊!

再到后来,大家簪花就没有这么不情愿了,反而崇尚起了簪花,这是朝廷持续赐花,并赋予了簪花等级化的缘故。

《宋史》记载:“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花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由上可见,簪花已经不再是皇帝随手的赏赐了,它甚至成了官员等级的象征。在不同场合,不同级别的官员所得到的赐花各有讲究和差异。如所有花里面,以罗花最为贵重,乐枝为次,绢花末等。赐予群臣时,不仅要按花的品种来,还要看花的颜色,如此按品级高低来进行赏赐,俨然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

由此朝臣不再排斥簪花,反而上行下效,民间也开始效仿起来,男子簪花之风被演绎到了极致。在遇上节日的时候,那盛况就更甚了。

如九月九重阳节那天,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簪花的男子。“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朱熹在《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中也有“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的词句。宋人一般都会在这日簪菊戴茱萸,以延寿客,辟邪翁,求长命百岁。受到追捧的簪花

宋代男子簪花如此兴盛,首先与皇帝赏赐、将其等级化的做法有关。其次,和重阳节节日习俗有关,宋代对重阳节非常重视,活动也很多且盛大。这一天,官员放假,百姓歇业,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要簪插菊花或茱萸,登高望远,聚会宴饮,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