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详解孙权伐魏之“石亭之战”

2020-12-07 09:39:21 作者: 地缘详解孙权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89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89回 石亭之战(上)

与蜀汉和曹魏死磕到底,孔明六出祁山,姜伯约十一次北伐不同的是,东吴自白衣渡江起就一直两面下注,主动进攻的次数较少。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三国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蜀汉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三国演义的最后四十回,几乎看不到东吴的身影,虽有抑曹兴刘的成份在里面,但的确也有东吴有点守成,故事不够精彩的因素。

守成一说只是相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权怎么会不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曹丕代汉之后,对东吴征伐不断。曹丕之死无疑是个报复的好机会,仅仅两个月后,东吴的第一拔反攻就拉开了序幕。孙权已经在夷陵之战时,把都城迁到了地属荆州的武昌。如果不开辟荆州战场,这次迁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考虑到在江淮战场,孙权曾两战合肥未果,也是时候找个新方向突破一下。就像曹丕总认为,他在广陵开辟的新战场,是父亲未能尝试过的,会更有可能成功一样。

比起关羽的北伐,孙权在荆州的军事行动,路线选择上要更为丰富。关羽只能由南郡北伐襄阳,孙权则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走关羽北伐的路线,一路则北攻魏国的江夏郡。攻击襄阳的这一路是由时任左将军的诸葛瑾领兵。上次解江陵之围,慢性子的诸葛瑾虽然差点没把孙权给急死,好在曹丕后来主动退兵,诸葛瑾也算立了一功。不过再怎么样,让诸葛瑾去承担主攻任务都差点火候。如此安排是因为他这一路只是一支偏师,为的是牵制襄阳魏军。真正是主攻方向,是孙权亲自领军的江夏。

曹丕第一次伐吴时,文聘为配合主战场曾经进军至黄祖所修筑的夏口城,也就是依龟山汉水修筑的却月城,逼得孙权在长江南岸依托蛇山又修了座新夏口城。曹丕全面后撤后,文聘亦退回他苦心经营多年的石阳城。石阳城位于涢水下游,当时的涢水还不像现在这样,由武汉东部独立注入长江,而是先注入汉水。如果孙权想拿下文聘所镇守的魏属江夏郡,则可以乘船沿汉水而上,然后转入涢水。

文聘知道自己无法在水军上与吴军一争高低,石阳城并没有修筑在涢水之侧,故意与河道拉开了一段距离。孙权照例又是在八月雨水正多时发动进攻,这种选择是希望更多借助水路迫近石阳城。不过真打起来,还是要陆行一段才能兵抵石阳城。并且文聘选的这个点还处在云梦泽的边缘,周边有湿地存在。雨季攻击,对攻击方来说未必是好事。

孙权这次攻打石阳带了五万军队,可以说是势在必得,一时间石阳城的形势十分危急。这种情况下肯定是要派援兵的。然而考虑到襄阳城的位置更加重要,而且一时间也摸不清吴军的主攻方向到底是哪个点,受命南下的司马懿还是去往襄阳。至于江夏这边,曹叡认为文聘选的城址非常好。东吴在必须陆行一段的情况下,战术上会选择突袭而不是持久战(久战会担心补给线被对手切断)。现在传回来的消息是文聘没有在第一时间被破城,已经和吴军对峙,意味着吴军过不了多久肯定会退兵的。

正因为对文聘的信任,曹叡这边只派出了御史荀禹带着随从前去劳军。从这个姓氏来看,荀禹应该也是颍川荀氏家族成员。虽然曹叡给他的任务只是去表达一下关爱,不过一点事不做也是感觉辱没了这个姓氏。于是荀禹就在沿途召集所过城邑的地方驻军(县兵),加上随从总共有个一千多人,然后故意打着火把夜行。荀禹应该是由汝阳经“义阳三关”入境江夏,然后沿着大别山南麓丘陵南下。为了让吴军能发现自己,还特地不走平地走山路。

发现魏国援兵时,孙权已经围攻石阳二十多天,本来就在犹豫阶段。现在一看魏国有大军来援,生怕对方会断了自己的补给线,于是便赶到荀禹到来之前主动退了兵。说起来如果文聘把城修在涢水边,孙权还真不会担心。这边主力撤了,诸葛瑾那一路打辅助的肯定也是要撤,更何况诸葛瑾面对的是真正的援军。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