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敦煌废墟中挖掘出许多汉简,从此揭露了一个两千年古遗址

2020-12-09 11:18:35 作者: 外国人在敦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首《从军行》,让后人铭记了汉唐时期的玉门关。其实,玉门关并非孤零零的关口,广义上的“玉门关”适当广泛,含有两座堡垒以及十八段长城,还有二十余座烽火台。而狭义上的“玉门关”,则是被用做汉代都尉置所的“小方盘城”。

都尉置所,适当于现在的当地司令部,是当地军事长官的“办事处”。在玉门关城墙东南侧有一马道可招供登关,站在通道上方能够看到两边的女墙。一般来说,汉朝时期每天都会有边军在通道里巡查。站在通道上高高在上,能够垂手可得地观察到关口表里的风吹草动。

之所以选在敦煌郡西北九十公里的方位建筑玉门关,天然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就长城的防护效果而言,关口一定要选在有利的地舆方位。在小方盘城方圆数十里的土地上,除了周遭的沼泽地,这儿处于地形最高的制高点。在此根底上,站在将近四丈高的墙体上,周围的状况一目了然,任何方向有状况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悉。

此外,在戈壁滩上生计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水源。假使没有水源,人类底子无法在荒漠中生计下去。想要穿越玉门关外的荒漠,有必要要在小方盘城邻近弥补饮用水。在小方盘城北方,刚好有一处水源足够的泽国。只要能占有这一战略要地,即可满意自己人的用水所需,又能掐断敌人的饮水来历,可谓一箭双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筑长城的国家,中国长城的前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周时期。不过,不同于两周时期的华夏长城,坐落西北戈壁滩上的汉代长城的原料比较特别。

由于西北戈壁滩根本没有石料和黏土的来历,所以官兵只能量体裁衣,运用红柳、芦苇作为长城的根底组织,在夹层中填装砂石用以加固。这样的规划尽管使长城的防护功能大大下降,但长城本就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而,汉长城的简便结构既满意了日常警讯、防小型侵犯、防私运的成效,又有便于建筑的特征。

玉门关长城在整个汉长城线上的烽火台走向分为两条:一条向西延伸与敦煌长城相连,另一条则向南延伸与阳关相连。这样的结构,使玉门关、阳关、敦煌郡互为犄角,不管哪一座关口发生了紧急状况,其他两座关口的守军都能在第一时间驰援,达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意图。此外,这一时期的烽火台使用已趋向完善,白日放烟,晚上放火的信息传递方法已成为常规。

那么,为什么时人会管小方盘城叫“玉门关”呢?这个美丽的姓名背面又有什么典故呢?

一直以来,关于“玉门关”由来的说法比较多,其间一种就是丝绸之路拓荒后,来自新疆区域的和田玉深受汉代统治者及贵族的喜欢,每一块玉都是途经小方盘城运往内陆的,所以时人将这儿称作“玉门关”。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古代商人自西域回到华夏时,往往会在戈壁滩上迷失方向,每年死于迷路的商旅不可胜数。为了制造一块导向性地标,商旅们集资购买了一块光辉万丈的美玉。每当夜幕降临,这块宝玉便会迸发出华光,为方圆数十里的客商们指引方向。

当然,即就是最亮堂的夜明珠,其光辉也很难照射到几十里外的当地,所以这种说法多半是后人臆造出来的美丽传说算了,缺乏为信。

一千九百年前的玉门关地处重要的军事要冲,具有较为完善且极具特征的防护系统,具有便当的交通、饮水条件。可想而知的是,其时的小方盘城,俨然是一座兴隆的商业中转站,每天来往这儿的客商鱼贯收支,为大汉的经济繁荣做出奉献。

1907年,冒险家兼考古者、偷运者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发掘到了许多汉简,从简的内容断定出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依据史书记载玉门关的方位也应当就在邻近,但小方盘城只要600余平方米,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实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门关的具体方位尚不能必定,将保存无缺的小方盘城遗址暂定为玉门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