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仗叫“败北”,为什么是“北”?

2020-12-09 20:53:18 作者: 打败仗叫“败

“失利”一词,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失利。”

失利,指的是打败仗。

为什么是“失利”,不是败东、败西、败南?

失利的开始含义是什么?是说败给了北方部落吗?仍是说打败仗之后就往北边跑?若以此推理,打胜仗的一方是否能够叫“胜南”?

这明显不合常理。

要害在对“北”这个字的了解。

本来,“北”的转义是“背”或“相背”。《说文解字》里说:“北,背也,二人相背。”

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的形状,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这个“北”字便是古语中的“背”字。后人加了个由“肉”演化而来的“月”字偏旁(胖、肥、肘、肚、肺),让它愈加形象。

“北”既是指“背”,“失利”便是仗打不过,回身背敌而逃,逃跑方向不管是东、是西、是南、是北,都叫作“失利”。

古时两军交兵,若一方溃退,则会向后逃跑,是用他们的“背”对着成功的一方的,所以“北”这个字,就多了“失利”的含义。

跟着“失利”一词的演进,其含义不仅指军事上的失利,也引申为办各种事情的失利。

柳宗元曾写文,内有“秉翰执简,失利而归,不能够言乎文”一句,其间的“失利”即在比赛中失利之意。

在当时,这一引申义使用得更为遍及。

话说回来,失利,也的确有方向层面的考量。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把“北”标志为失利、屈服。

所以正规性的建筑物、比方宫廷和古刹都是面朝正南。

皇帝都被称为“南面称尊”,而败仗之后的屈服之人都被称为“北面称臣”。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里,阳便是生,阴便是死。“南边”是盛阳地点,“北边”是极阴之地。

所以,交兵时说的“失利”,也便是指往死里败逃去了。

这样看来,东、西、南三个字,用起来还真不如“北”这么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