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疲秦之计 成就了泽被后世的郑国渠

2020-12-09 21:43:57 作者: 一道疲秦之计

“秦遭水患,秦相吸引全国水工入秦,欲兴修水利,我王闻之,心里担忧……故遣我入秦,让我为秦国修一条三百余里的长渠……”在#大秦赋# 16会集,韩桓王因惧秦国敞开灭国之战,遂派本国水工郑国入秦,献计修渠。表面上是与初登王座的秦嬴政交好,实则藉此耗竭秦国国力。

那么,前史上的郑国渠最终怎样被成功建筑?它终究有没有削弱秦国国力?

让我们来看看泽被后世的郑国渠,它有怎样的宿世此生……

据史书上记载,郑国渠建筑于公元前246年,建成于公元前237年,它西引泾河,东接洛河,延绵300多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说起郑国渠,有必要说到郑国。虽被派往他国做“特务工程”,郑国却是心里窃喜,由于修渠这样的工作对他这个水利工程师来说,却是谋福大众的一桩功德,他是满心乐意做的。

因而,虽在修渠中遇到秦嬴政下“逐客令”,被渭文君的家臣尴尬等种种阻止,郑国却一直坚持建筑,总算让这项耗时10多年的疲秦工程,成为“秦之利,为秦建万世之功”的一项千秋水利伟业。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所以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足,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4万顷,折合110万亩,亩产一钟,相当于100公斤,4万顷算计产粮11万吨。据史料记载,同期农业较兴旺的关东地区,亩产只要25公斤,是关中的四分之一。

依照这个数字,郑国渠它为秦国每年多带来10万吨粮食,满足额定养活20万人。由此,关中平原不再有饥馑灾年,民富国强,为秦国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当今,坐落咸阳城北4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镇泾水出山口邻近的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8日,郑国渠成功申遗为“国际灌溉工程遗产”。现在,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已被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以郑国渠悠长的前史为引领,以巍巍仲山为依托,以悠悠泾水为枢纽。景区五大区域泾河地质公园区、泾河峡谷参观游览区、黑沟奇峡区、文泾湖休闲休假区和北仲山后备旅游区向游人叙述着景区浓郁的前史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婕/文 郑苗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