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当官最考究的是身世,这个“身世”关于满汉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了解。但一般情况下而言,主要是指科举身世,即举人、进士,以及各类贡生入仕,这些人被称为“正途”身世。
不过,即便是正途身世也要分凹凸等次,进士身世者授官的面更广,今后的提升的时机也更多;而非进士身世者不仅在授官上遭到种种约束,并且有些官职是没有资历担任的。下面就来讲一讲非进士身世者详细有哪些官职不能担任?
一、翰、詹、科、道
明清时期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这在清代并不必定,但“非进士不入翰林”是一直被严厉遵循执行的。
翰林院是一个清要的部分,所设的职官有修撰、编修、反省、侍读、侍讲、起居注官等。按清制,殿试完毕后要进行朝考,新科进士通过朝考者方能进入翰林院庶常馆。三年散馆后,通过大考,才干分发中心各部或各省任职。
詹事府是东宫的组织,本来清代自康熙今后不明立太子,詹事府也便是个名义大于本质的组织,其责任大多与翰林院相似,多是文学随从一类的官员。不过它也很翰林院相同,非进士身世者不行担任詹事、庶子、左右春坊等官。
“科”是指六科给事中,“道”是指督察院各道督查御史。科道同属督查体系的官员,责任严重,尽管等级不高却很简单得到升官,但对任职要求非常严厉,规定非进士身世者不能任。
清代由所以少数民族树立的政权,旗人享有政治特权,在任职要求方面旗人比汉人更为宽松。这主要是旗人人数有限,且整体文化素质不如汉人,能考中进士的旗人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旗人非进士身世者担任翰、詹、科、道的比方也非常常见。
比方和珅,他不过是官学生身世,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但他在当红时期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只不过,和珅担任这个职务在其时颇受谴责,就连他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
二、礼部堂官
礼部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业务不多位置却很高,在六部中仅次于吏部,高于户部。礼部担任的是国家礼仪的拟定,触及祭祀、朝议等等有关的事项。封建独裁年代,最重礼仪,考究等级差异,因而对礼部尚书、侍郎的录用要求很高。
按清制,礼部尚书、侍郎的录用资历有明文规定的,非进士身世者不能简拔。况且,礼部又掌管科举考试,试想,让一个举人身世的礼部尚书来掌管会试、殿试,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三、内阁的相关官员
上面提到清代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但这一点遵循得并不谨慎。实际上更多的是针对汉人,旗人非进士、翰林官至大学士者举目皆是。但汉人中的确罕见,笔者所知道的仅有左宗棠一人,他克复新疆后,拜东阁大学士。
大学士之下的协办大学士、内阁学士、学士等职,其任职资历也对错进士身世不行的。特别是内阁学士,这个职务往往都兼礼部侍郎衔,提升之后则是礼部侍郎、尚书,乃至是协办大学士、大学士。
四、一些重要的“差”
清代在职官之外还有一种“派遣”,比方钦差大臣、乡会试考官、各省学政等等。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一种派遣,办差完毕后即卸职,没有固定的等第。派遣在清代非常常见,也很重要,都是皇帝暂时选拔钦定的。这儿侧重要讲的有三种差。
第一种是上书房师傅。上书房是皇子读书之所,上书房师傅便是皇子的教师,也可以说是未来的帝师。皇帝给皇子选择师傅,都是当朝的饱学之士,像陈廷敬、张廷玉、徐元梦、翁同龢等,这些人不仅是进士身世,并且都是文学、史学上具有深沉的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