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调查研究

2020-12-15 00:04:13 作者: 甘肃镇原玉山

前壁,窟门两头各有上、下两层小龛。东侧,上层长方形浅龛雕一结跏趺坐菩萨,两头站立化生童子、供养菩萨。基层长方形龛雕现存一束发髻、着交领宽袖袍服形象者和一穿铠甲的天王;西侧,上层长方形浅龛内雕一菩萨,游戏坐于龙座上,两头各站立一比丘;基层长方形龛内雕1天王,高 0.64 米,1力士高 0.74 米。

保存较好,雕琢精密,造像传神,略有风化。

第4窟:平面略呈方形,正壁前有低坛基,平棋式顶。窟高2.67米、宽3.50米、进深3.80米。

窟门呈纵长方形,高2.53米、宽1.83米、进深0.66米。

北壁(正壁),低坛基高1.05米、宽1.30米。坛基上现存三佛座,正中石雕束腰叠涩式须弥座,右侧为一浅浮雕龙饰的方形座,左边只残留须弥座底部,三佛座上造像均残失,仅存正壁后佛座对应方位后绘的背光、头光。依据佛座的方位和凹凸不同来剖析,原应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组合。

窟内东、西二壁各有两层拱形通浅龛,形制内容根本相同。第一层龛高0.54米、通长2.52米、进深0.14米。龛内雕石胎彩塑5尊,结跏趺坐,像高0.49米,头戴花冠,面形饱满,双眉曲折,两眼微合下视,小鼻小唇,着通肩低领袈裟,衣纹简捷流通,彩塑为后重妆,已失原貌。东、西第二层龛高0.76米、通长2.53米、进深0.16米。龛内雕石胎彩塑5尊(十殿阎君),像高0.72米,造像戴高冠,面庞和蔼,着双领下垂宽袖长袍,双手抱于胸前。

窟顶为平棋式,浮雕套斗式方格,其内高浮雕描彩莲斑纹,地纹彩绘满意、八角扇、葫芦、珊湖、法螺、决定、凿子、云板等八种法器,间饰流云纹。中心开凿直径1.54米、深0.52米的穹窿式藻井,内为圈带式高浮雕彩绘纹饰,中心浮雕一朵八莲瓣花,花心为转轮。内圈浮雕一周彩绘纹饰,分别为两宝瓶、两宝珠、四莲花,形象传神。外圈浮雕一周彩绘禽兽纹,分别为二龙护法、凤凰、鹿、牛、马、兔及孔雀等造形,生动活泼,色彩明显。

此窟是玉山寺保存最无缺的洞窟,窟内保存无缺的岩画均为清末民初所绘。

第5窟:5号窟平面呈方形,平棋式顶,现已为残窟。

二、玉山寺石窟造像体裁及内容查询

玉山寺石窟,形制首要是窟和龛,窟多以平面长方形为主,内均有平面呈倒凹形高坛基。正壁上有各自独立的束腰叠涩须弥座,龛以浅圆拱形、长方形、正方形为主。窟顶以平棋式、人字坡为主,藻井以穹窿形浮雕为主,这种窟形与延安宋代清凉山万佛洞第2、4窟、[1]合水宋金时期牛十万沟石窟、瓦窑背石窟的窟形极为类似,[2]也与陕北宋金石窟风格相同。尤其是2窟和4窟内的穹窿形藻井非常有特征,它在平棋式顶中心开凿一个直径2、深0.58米的半圆形,然后在其内浮雕彩绘图画来装修。这种风格源于墓室,运用到释教石窟中,是东汉初年释教传入我国与本乡文明彼此交融的一种方式,受到了神仙思维的影响,并从空间结构上改变了释教石窟的方式。[3]如新疆库木吐喇千佛洞新2窟、固原须弥山石窟、敦煌莫高窟272窟、洛阳龙门石窟莲花洞等都呈现过穹窿形顶,这些石窟的顶与玉山寺石窟的穹窿藻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存在必定根由和联络。第3窟人字坡顶具有必定当地特征,它以陇东居民修建砖木结构的房子为蓝本,把石窟顶部开凿成人字坡状,在其两坡浮雕直径20厘米的5根檩条,然后再浮雕直径12厘米、长150厘米、断面为半圆形的短椽120根搭在檩条之上,椽之间浮雕有小长方形望板,两坡之交会处雕自脊枋(即脊檩,断面呈方形)。前坡与外壁柑交处、后坡与后壁相交处均雕琢出枋子。这两条枋子与山墙(即石壁)相连接。人字形房顶是我国传统木构修建常见的房顶方式。在敦煌前期(北凉、北魏、西魏、北周)诸窟及隋代部分洞窟顶部呈现了对传统木构修建的人字坡顶结构的仿照。[4]这是洞窟形制上民族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房顶在修建中等级最低,和现代民居结构类似,也从旁边面印证了玉山寺石窟是由当地平民百姓集资开凿的具有本乡文明的民间石窟,而不是有官方布景的石窟,表现了我国传统与释教石窟修建在方式上的彼此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