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创始于宋金时期,尔后历代多有重妆彩绘。现存洞窟5个,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岩画15平方米,作为陇东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山寺石窟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前史研讨价值。
关 键 词:甘肃镇原 玉山寺石窟 释教石窟
玉山寺石窟坐落甘肃省镇原县城东40公里处的茹河北岸砂岩上,从属太平镇彭阳行政村,东距北石窟寺5公里。石窟坐北面南,在距河槽高12米的崖体上开凿洞窟,因为石质属早白垩纪泥质胶结黄砂岩,易于雕凿。因而石窟大多数为石雕,造像多为高浮雕、圆雕及石胎彩塑。因为岩质疏松,风化较严峻,彩塑泥层酥碱、空鼓,颜料层起甲、掉落等病害较为杰出。
一、玉山寺石窟概略
玉山寺石窟现存洞窟5个,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无缺藻井20平方米,岩画15平方米,是陇东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被甘肃省公民政府发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洞窟自东向西顺次编号,因石窟地点崖体被凿为“﹁”形,所以除坐落东面崖壁上的1号窟开口向西外,其他处于北面崖壁上自东而西一字排开的4个洞窟均是窟门朝南。
第1窟:呈窑洞形,窟高1.95、宽1.72、进深1.14米。无造像痕迹,似为禅窟或日子窟。
第2窟:平面长方形、平棋式顶。窟高2.95、宽4.25、进深5.90米。窟门呈纵长方形,门高2.72、宽1.85、进深0.65米。窟内东、北、西三壁有低坛基相连成倒凹形,坛基均高0.93米,北壁(正壁)坛基宽1.65米,东、西两壁坛基宽0.4米。
北壁坛基上有三个石雕束腰叠涩式须弥座,束腰上下均浮雕莲瓣,佛像已失。其间,正中一须弥座在束腰处浮雕雕有两力士像,左、右两头须弥座束腰处正中雕有狮首。窟内东、西二壁上部中心凿出五尖拱形通浅龛,龛内各雕一尊佛像。西壁龛高0.76米、进深0.15米、通长3.62米。佛高0.63米,佛螺髻,面形方圆,双耳垂肩,着双领下垂式外衣,袒胸,衣纹粗豪流通,结跏趺坐于仰莲花座上,结禅定印。佛均为石胎彩塑泥衣,子孙彩绘重妆。东壁龛高0.71米、进深0.14米、通长3.75米。佛高0.67米,佛像与西壁的相同,但均已失彩。
平棋式窟顶的四角浅浮雕莲花及忍冬纹图画,五颜六色已掉落,其他部分图画风化严峻,已无法辨识。中心开凿直径2米、深0.58米的穹窿式藻井,已大面积风化,隐约可见浮雕痕迹。
窟门外左、右两头崖面上各凿一圆拱形浅龛,内各高浮雕护法天王一身。右侧龛高2.65、宽1.26、进深0.30米。像高2.30米。束发,面目狰狞,瞋目张口,戴环状项饰,上身袒裸,肌肉壮实,身披漂动的天衣,风带绕双肩向上飞扬,下身着厚重的短裙,腰束宽带,左手下垂托法器,右手上举。左边龛高2.41、宽1.20、进深0.35米。像高1.97米。原也应与右侧力士为对称布局,现已风化破损,形象大体可见。
第3窟:平面长方形,人字坡顶,高浮雕仿木构的檩、椽,保存有前期的上色。檩条间彩绘图画,已模糊不清。窟高3.40米、宽4.70米、进深6.08米。窟门为纵长方形,高2.91米、宽1.85米、进深0.80米。
正壁(北壁),主尊像已失。西壁三层通浅龛,自上而下,第一层为五尖拱形通浅龛,龛高0.62米、通长3.95米、进深0.14米。龛内各雕1尊坐佛,佛高0.62米,高肉髻,面形方圆,双耳垂肩,着双领下垂式外衣,袒胸,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佛像均为石胎彩塑泥衣;第二层为六尖拱形浅龛,龛高0.52米、通长4.05米、进深0.14米。龛内各雕1尊造像,像高0.49米,分别为4菩萨、1思维菩萨及1戴风帽罗汉像。其间,思维菩萨,头戴花宝冠,着双领外衣,飘带自双肩绕于胸前,左手托腮,垂头做思维状,右手置于胸前,半结跏趺坐。戴风帽罗汉像,头戴披巾(子孙加塑),着双领下垂式外衣,结跏趺坐,双手持法器于胸前。其它4尊菩萨坐姿有结跏趺坐、半结跏趺坐、善跏趺坐,保存比较无缺;第三层为一长方形浅龛。龛高0.70、通长4.55、进深0.16米。龛内雕10尊立像,像高0.70米,分别为5天王、3菩萨、2比丘,姿势各异,穷形尽相。东壁也有三层通浅龛,一、二层造像与西壁根本相同。第三层为一长方形浅龛,龛高0.72、通长4.45、进深0.13米。龛内雕10尊立像,像高0.69米,分别为4供养人、3天王、1供养菩萨、1六臂力士、1六臂观音,失彩较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