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千古流传,袁枚却认为它不值一读,这是为何?

2020-12-15 17:39:27 作者: 白居易的《长

说起白居易,许多人就算没有读过他的《长恨歌》,也是听过姓名,究竟《长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体诗。《长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两人的爱情故事为布景,编制了一篇扣人心弦的帝妃恋爱史,将唐玄宗争夺儿子老婆的事情,提高成唯美的爱情故事,古往今来不知感动了多少年青男女,也不知赚取了多少痴情人的眼泪,一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传唱千古。

当人们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时,有人非常清醒,他便是袁枚。许多人知道袁枚,是由于美食,袁枚的《随园食单》的确是一本美食著作,但是,许多人疏忽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闻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判家。他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白居易的《长恨歌》不值得一读。

乾隆十七年,袁枚前往陕西任职,想起了旧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经由马嵬坡入蜀,也想起了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一事,忍不住感由心生,接连写下4首《马嵬》,今日我们就来读一读其间最有名的一首: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世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白居易的《长恨歌》感染了那么多人,袁枚直接对此进行批判——莫唱当年《长恨歌》!那么多人都对唐玄宗与杨贵妃哀痛的结局落泪时,袁枚冒全国之大不韪,显示出他超出世人的胆略,他的境地比世人高了许多。“人世亦自有银河”,皇帝与贵妃的爱情故事算什么?人人间有那么多普通人,有那么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一起的恋人,他们像牛郎织女相同相爱却不能日子在一起,他们才值得真实的被世人怜惜。

袁枚胸中装着的是全国苍生,是拂晓大众!他一方面沉迷于美食、山水与诗文,“苍生我辈忧”(《寄梅岑》)是他的另一方面,他心中装着人间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在帝王家与大众中,他毫不犹豫地挑选了后者,帝王在宫中享尽美食、美物,而大众却是日子在磨难中。在想到《长恨歌》的一起,更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混乱不安中,老妇的两个儿子都战死,家中只要老夫妻两人与儿媳孙子,官兵却仍旧未能放过他们,在抓不到老丈放逐后,竟将老妇拉走做那随军煮饭之人,夫妻别离。唐玄宗与杨贵妃泪别算什么?大众阅历的磨难不知道多了多少,“泪比长生殿上多”,这一句满满的都是袁枚对普通大众的怜惜,老妇被官兵抓走,一边走一边哭,直到哭声再也听不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从《长恨歌》到《石壕吏》,都是唐朝诗文名篇,袁枚将这两首毫无关系的名篇联络得如此严密,足见其笔力深沉。不仅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慨叹,“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有”,一起也给人丰厚的联想。清代诗评家吴应和在《浙西六家诗钞》给予了袁枚著作这样的点评:

“悲痛,足以动听,咏古诸作并传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