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荷花,又常称作芙蓉、芙蕖、菡萏,是李白诗作中常常呈现的一种植物。所以他在写仙女的时分,要说她“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第十九》),神态飘摇。赠人礼物时,更要“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只由于喜欢美丽的荷花,就要划着船去江中心采摘赏玩。
诗人韩愈喜欢芍药,因而作诗称誉: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正人。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垂头学门生。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韩愈 《芍药歌》
不过,待到牡丹花敞开的时分,即便是百花争放,相形之下却都失容。刘禹锡写诗夸奖牡丹,还不忘同芍药、荷花比较: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言下之意,芍药过分妖媚,芙蓉又过分清净无情,只要牡丹花才干称得上真实的国色天香。无独有偶,白居易也无回旋余地赞许牡丹,看轻其他花草:“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白居易《牡丹芳》)。牡丹之美丽,可见一斑。终唐一世,东都洛阳城里广种牡丹,诗人徐凝的语句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最佳描写: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牡丹》
《牡丹图》轴,清,樊圻绘,绢本设色,纵168.4厘米,横46.4厘米,安徽省博物收藏。
诗中再次将牡丹与芍药、玫瑰比较,凸显牡丹的美艳压人。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又呈现了对牡丹花纷歧样的观点。王溥就写: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王溥《咏牡丹》
诗人秉持着朴素的实用主义思维,将只开花不成果的牡丹贬了一通。不过,这一番批判并不影响后世人们对牡丹花的喜欢。而且,这番喜欢之情一向连续到了今日。二零一九年,在中国花卉协会宣布的《投票:我心中的国花》活动中,牡丹以挨近百分之八十的得票,力压荷花、菊花、梅花而胜出。能够说,一千多年来,牡丹作为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花卉之一,一向未曾改动。
自古以来,诗人爱花,写花,不只是由于其鲜妍美丽,仍是由于不同种类的花卉性格纷歧,能够成为人们不同品质的寄予。因而,有所偏心,互有褒贬,也就家常便饭了。
叁
逝者如斯
韶光易逝,如白驹过隙。关于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时间总是最名贵的东西。因而,劝说少年爱惜时间的诗文辞句相同不在少数。
汉乐府诗《长歌行》里写: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芒。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
——佚名 《长歌行》
诗里对春日虽好,一旦秋天来了,一切夸姣都将不复存在抱有深入的感叹。又说到东流的河水不知何时才干回来。诗人从自然规律动身,谈到一切这些令人力不从心的自然法则。时间的消逝相同无法防止,人假如少时不尽力,到老一无所成,难免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回,徒增伤悲。
唐人写成的《金缕衣》诗一首,相同是劝人需要爱惜少年韶光: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佚名 《金缕衣》
宋代大儒朱熹直从读书学习动身,写道: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岁月不行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偶成/劝学诗》
面临如此保重时间,一刻不行慢待,甚至有少许失望的论调,苏轼反而显得非常旷达,一日他玩耍至蕲水县清泉寺,寺边兰溪溪流一反常态,自东向西流。见此奇景,他提笔写道: